深夜急诊室警报骤响,我拎急救箱冲向抢救区,只见年轻母亲瘫坐抱着一个面色青紫、抽搐吐沫的幼儿,监护仪心率狂跳——又是高热惊厥。十二年急诊生涯,我见过太多家长惊慌哭喊、错误施救,让危机更甚。此刻,我想借真实故事,教您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如何冷静应对。
一、当孩子突然"抽过去":先弄懂发生了什么
去年冬天,一位奶奶抱着孙子冲进诊室,边跑边喊:"孩子烧傻了!"原来,两岁的壮壮午睡后突然高热,奶奶用白酒给他擦身降温,没想到孩子突然双眼上翻、四肢僵直。这种场景在急诊室并不少见,但很多家长不知道:儿童高热惊厥的本质,是发育中的大脑对体温骤升的"过度反应"。
孩子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座正在建设的桥梁,体温调节中枢和大脑皮层的"施工进度"不同步。当病毒引发高热时,未成熟的神经元容易产生异常放电,就像电路板突然短路,导致全身肌肉不受控制地收缩。这种抽搐本身不会损伤大脑,但若处理不当,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记得有位父亲曾告诉我,孩子第一次抽搐时,他吓得用力按压肢体,结果导致孩子左臂软组织挫伤。真正的危险往往来自错误的施救方式:强行撬开牙关可能折断牙齿,往嘴里塞东西可能堵塞呼吸道,而惊慌失措地摇晃孩子,只会让情况更糟。
二、黄金五分钟:每个动作都关乎生死
上周值夜班时,我目睹了一位护士妈妈的教科书级操作。她发现女儿发热后,提前将退烧贴放进冰箱,并备好温水和毛巾。当孩子突然抽搐时,她立刻:
1. 创造安全环境:迅速将孩子移到床边软垫上,移开周围的玩具和水杯;
2. 调整呼吸通道:轻轻将孩子头偏向一侧,用纱布缠住手指清理口腔分泌物;
3. 物理降温:用浸过温水的毛巾擦拭颈部、腋窝和大腿根,同时解开厚重的睡衣;
4. 全程监护:用手机秒表记录抽搐时间,并拍摄视频供医生参考。
这套动作看似简单,却凝聚着急诊科多年总结的智慧。侧卧位是关键——它能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就像给呼吸道上了道"安全锁"。而温水擦拭比酒精更温和,既能通过蒸发带走热量,又不会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母亲始终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冷静。后来她告诉我:"在手术室工作十年,见过太多因慌乱耽误救治的情况。家长越镇定,孩子越安全。"
三、这些"救命误区",你可能正在犯
去年秋天,一位老人抱着孙子冲进急诊,孩子全身裹着棉被,脸上憋得通红。原来,老人听说"发烧要捂汗",给孩子穿了三件毛衣还盖了厚被。这种做法在急诊科被称为"死亡包裹"——当体温调节中枢失控时,过度保暖会阻碍散热,导致体温飙升至41℃以上,引发更严重的抽搐甚至脑损伤。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退烧越快越好"。有位父亲给孩子同时服用两种退烧药,结果孩子体温骤降导致虚脱。儿童退热就像给沸腾的水壶关火:需要时间慢慢降温,强行降温就像突然揭开壶盖,反而可能引发"暴沸"。
最危险的是对抽搐的过度干预。曾有位家长用勺子撬开孩子牙齿,结果勺柄断裂划伤口腔;还有位父亲按着孩子不让动,导致肋骨轻微骨折。记住:大多数抽搐会在5分钟内自行停止,我们的任务是保护孩子,而不是"制止"抽搐。
四、从急诊室到家庭:构建安全防护网
预防高热惊厥,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建议家长准备一个"发热应急包":电子体温计、退热贴、温水壶、软毛巾和记录本。当孩子体温超过38℃时,先观察精神状态:如果孩子还能玩能笑,说明情况尚可;若出现嗜睡、呕吐或持续哭闹,需立即就医。
对于有惊厥史的孩子,发热时更要提高警惕。可以采取"阶梯式降温法":先解开衣物散热,再用温水擦拭,最后考虑药物降温。就像给过热发动机降温一样,需要循序渐进。
在急诊科,我们常说:"最好的治疗是预防。"去年冬天,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复诊时告诉我,她现在每天都会检查家里的急救物品,还参加了社区的红十字会培训。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准备,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五、结论
凌晨三点送走患儿,我见走廊那年轻母亲正用温水轻柔擦拭孩子手心,月光洒下,如温柔护罩。急诊多年,见过诸多生死,最欣慰是家长从惊慌到从容。孩子抽搐时,您无需成医生,做可靠的“第一响应者”,冷静科学施救,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愿孩子都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