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医学上称为“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以50岁左右为高发期。患者常在夜间痛醒,梳头、穿衣、抬手等日常动作都变得困难。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现代人长期伏案、空调直吹、缺乏锻炼,更易导致肩部气血瘀滞,诱发或加重病情。治疗上,中医强调“通则不痛”,艾灸作为传统外治法之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对缓解肩周炎症状效果显著。
一、艾灸为何能治肩周炎?
艾灸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通过热力渗透和药性传导,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缓解炎症反应。艾草本身具有辛温通络、祛湿散寒的药性,燃烧时释放的挥发油成分可被皮肤吸收,增强疗效。现代研究也证实,艾灸能调节局部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因子(如IL-6、TNF-α)释放、改善组织微循环与代谢,从而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功能。常用穴位推荐(患者可在家辅助操作,但建议首次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肩髃穴:位于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手臂外展平举时最明显。艾灸此穴可缓解肩前部疼痛,改善抬臂、穿衣困难。
2.肩髎穴:在肩峰后下方,三角肌后缘凹陷中。对肩后酸痛、手臂后伸摸背受限有帮助。
3.肩贞穴:位于腋后纹头上1寸,常用于缓解肩胛内侧及腋下牵扯痛,尤其适合夜间痛醒者。
4.阿是穴:即“痛点”,哪里最痛就灸哪里,这是中医“以痛为腧”的灵活取穴法,直接针对病灶,见效快。
5.配合远端穴位如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虎口处)、足三里(膝盖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可增强整体调理效果,调和气血,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操作方法:选用温和灸或艾灸盒。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皮肤2~3厘米悬灸,以局部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宜;或使用艾灸盒固定于穴位上,更安全稳定。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局部皮肤微红、微微汗出为佳,避免烫伤起泡。每周3~4次,连续2~4周为一疗程。注意室内通风,防止烟雾过浓刺激呼吸道;皮肤敏感或糖尿病患者可垫一层薄棉布隔热;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吹风。
二、哪些人适合艾灸?
初期或慢性肩周炎患者,疼痛反复、怕冷喜温、活动受限者尤为适合。对于急性红肿热痛明显、或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皮肤破损者,应暂停艾灸,先就医明确诊断。艾灸不是万能的,需配合其他措施:
1.适度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钟摆运动”“毛巾拉伸”,每日坚持,循序渐进,防止关节僵硬。
2.注意保暖:避免空调、风扇直吹肩部,洗澡后及时擦干,防止寒湿再侵。
3.调整姿势:避免久坐久伏,每小时起身活动肩颈,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
4.饮食调养:少食生冷,适当补充蛋白质与钙质,如牛奶、鱼类、豆制品,增强筋骨营养。
三、何时需要就医?
若坚持艾灸2周无改善,或出现剧烈疼痛放射至手指、手臂麻木无力、肌肉明显萎缩、夜间痛无法入睡,应及时就诊,排除颈椎病、肩袖撕裂、钙化性肌腱炎、甚至肿瘤压迫等其他疾病。医生可能结合针灸、推拿、中药内服、物理治疗、封闭注射等综合手段治疗,必要时行MRI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四、日常预防小贴士
预防胜于治疗,养成良好的肩部使用与养护习惯,是远离肩周炎的根本之道。 从生活细节入手,长期坚持,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1.早晨起床后做肩部热身,缓慢旋转、上举;2.睡觉时避免压患侧,选择合适高度枕头;3.女性避免单肩背包过重,男性提物注意姿势;4.冬季外出戴围巾护肩,夏季空调温度不宜过低。
总之,艾灸操作虽简便,但讲究“辨证施灸”。不同体质、不同证型(如寒湿型、血瘀型、气血虚型)选穴和灸法略有差异,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盲目自灸延误病情。
肩周炎虽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艾灸作为绿色、安全、经济的中医外治法,配合科学锻炼与生活习惯调整,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改善。早发现、早干预、持之以恒,是战胜肩周炎的关键。别让肩膀的“冻结”冻结你的生活。从今天起,关注肩部健康,让艾灸的温热,助你重获自由舒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