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雨忽然就来了。一开始是毛毛雨,细得像沙子,后来就下大了,哗哗的。我正要关窗户,母亲却摆手制止:“让娃听听这响声。”她把孙儿抱到窗边的藤椅上,一老一小就那么坐着,不说话。孩子一开始还动来动去,坐不住,可听着听着,就被那绵绵的雨声勾住了,仰着小脸,望着黑沉沉的天。
“听见没?”母亲低声问,仿佛怕惊扰了雨水的演奏。儿子点点头,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说:“奶奶,好像有人在敲椰子。”
母亲笑了,皱纹如水波漾开,然后说道:“那是雨娃娃在跳舞呢。你听,它们从天上跳下来,在瓦片上翻个跟头,排着队滑滑梯,最后‘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游泳去啦。”
我蓦然怔住。记忆中,母亲从未对我有过这般诗意的描述。童年的雨夜,她只会检查门窗是否漏雨,而后蹙眉计算雨水对庄稼的影响。如今的她,却成了雨的解说者,为孙儿编织着美丽的童话。
雨势渐大,檐雨流得像小瀑布。母亲忽然起身:“差点忘了大事。”她取来那只用了多年的搪瓷盆,置于堂屋正中——那里有一处微凹,是长年累月接雨留下的印记。我这才觉察,老屋终究是老了,纵然母亲精心呵护,仍难免有漏雨之处。
“娘,明天我找人来把屋顶彻底修一下吧。”
母亲却摇头:“修得再好,也会老的。有点漏不怕,接住就是了。”她抚摸着斑驳的墙壁,叹了口气,说道:“这屋子就像人,年纪大了,总要流点眼泪。”
盆里的水渐渐多起来,叮当声变作嗒、嗒声。儿子竟不觉烦厌,反而蹲在盆边看水滴在水面画圈圈,他还小声数着数,预测下一滴什么时候落下来。母亲坐在他旁边,眼神中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柔和。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母亲守护的不只是老屋,而是一套秩序,一种与天地相处的古老智慧。她接受房屋的老去如同接受自己的白发,与漏雨共存而非对抗,那只接雨的盆不是妥协的象征,而是从容的见证。
夜深时雨停了,盆中已积了半盆清水。儿子早趴在母亲的膝头睡着了,小手还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母亲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哼起了摇篮曲。恍惚间,时间好像倒回到了过去,我看见自己小时候无数个下雨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陪我,听着雨声,等待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