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管堵塞,很多人只关注心脑血管,却忽略了“外周动脉血管”。其实,外周动脉血管就像身体里的“输水管道”,负责给四肢及内脏输送营养,一旦堵塞,后果严重。今天就聊聊外周动脉血管堵塞的信号、高危人群及日常养护方法。
一、外周动脉血管堵了,身体会“报警”
外周动脉血管分布在四肢和躯干,如腿部动脉、肠系膜血管等。堵塞时,身体会发出信号:
*腿部:最常见的是“间歇性跛行”,走路时小腿发沉、酸痛,休息几分钟缓解,再走又反复。脚总是冰凉,摸脚腕外侧的足背动脉,脉搏比另一只脚弱甚至摸不到。
*胳膊:抬东西时胳膊没劲、发麻,摸手腕处的桡动脉,两边脉搏强度不一样。
*腹部:容易被忽视,可能出现莫名腹痛,且发作突然,易误以为是肠胃问题。
若不及时干预,血管堵塞会加重,腿上皮肤可能变黑、溃烂,严重时需截肢;内脏血管堵塞会损伤肾脏、影响肠道血供,后果严重。
二、这些人是外周动脉血管堵塞的“高危户”
想保护外周动脉血管,先看看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1.有基础病的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血压高冲击血管壁,使血管变脆;血糖高“腐蚀”血管内皮;血脂高让脂肪堆积形成斑块,都易导致血管堵塞。
2.生活习惯不好的人:长期吸烟者,烟里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让血管收缩、变硬,促进斑块形成;爱喝酒者,酒精加重血管负担;久坐不动者,如办公室职员、爱打麻将的退休人员,下肢血液循环变慢,血液易瘀堵。
3.特殊人群:60岁以上老人血管自然老化、弹性变差,堵塞风险高;肥胖人群体重超标,血管压力大,还易伴随血脂、血糖异常,增加堵塞风险。
三、5步日常养护法,简单好操作
外周动脉血管养护做好“吃、动、戒、查、护”5步,普通人都能轻松坚持。
第一步:吃对饭,少给血管“添堵”
养护血管,吃是基础,关键是“少碰坏的,多吃好的”。
要少吃的:高油食物,如炸鸡、油条、肥肉、动物内脏,每月最多吃1次;高盐食物,如咸菜、酱肉、腌菜,每天盐摄入量别超5克;高糖食物,如奶茶、蛋糕、含糖饮料,尽量换成白开水、淡茶水。
要多吃的: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每天吃够一斤;优质蛋白,鸡蛋每天1个,鱼肉每周吃2-3次,选清蒸、煮的做法,还有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全谷物,如燕麦、玉米、糙米,代替部分白米饭、白馒头。
第二步:选对运动,帮血管“动起来”
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外周动脉血管不好的人别做剧烈运动,选温和运动。
散步:每天走30分钟,速度以“走起来不喘、能正常说话”为准。
踝泵运动:适合久坐、卧床的人,坐着或躺着时,把脚勾起来保持几秒钟再伸直,反复做,每次10分钟,每天3次。
运动时若腿酸、疼,马上停下来歇会儿;避免快速爬楼梯、搬重物等“猛蹲、猛起”的动作。
第三步:戒掉两个“血管杀手”
戒烟:不管抽了多少年,都要慢慢减量,逐渐戒掉。可找社区医生要专业戒烟方法。
限酒:能不喝就不喝,若要喝,男性每天白酒别超2两,女性别超1两,啤酒、红酒按比例减量。
第四步:定期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外周动脉血管堵塞早期症状不明显,定期检查很重要。每年体检时加做“四肢血管超声”,无创、不疼、不贵,能看清四肢血管有无变窄、有无斑块。平时自己检查,每天睡前摸一摸脚腕的足背动脉和手腕的桡动脉,对比两边脉搏强弱,若一边弱、一边强或摸不到,及时去医院挂普外科或血管外科。
第五步:注意细节,减少血管刺激
秋冬季节气温低,血管易收缩,注意给脚、腿保暖,穿厚袜子、宽松裤子。有糖尿病的人脚易受伤,平时别光脚走路,剪指甲别剪太狠,脚上有小伤口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溃烂。
四、养护血管不难,坚持就有效果
总结三句话:第一,外周动脉血管堵了早有信号,腿酸、脚凉、胳膊麻别忽视;第二,高危人群要多警惕,有基础病、爱抽烟、久坐的人更要重视;第三,吃动戒查护5步走,日常就能做,不用费大力气。
外周动脉血管养护不难,不用花大钱,也不用专门抽时间,关键在坚持。平时注意饮食、适量运动、戒掉坏习惯、定期检查,留意小细节,就能让外周动脉血管通畅,胳膊腿有力气,内脏健康,生活更踏实。若发现不舒服,别拖,及时找医生,早干预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