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净化室的病房里,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已成为许多患者的“生命时钟”。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每分钟15毫升以下,慢性肾病便迈入终末期——5期。此时,患者体内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氮持续堆积,水肿、乏力、皮肤瘙痒等症状接踵而至,生命如同被按下了“倒计时键”。
一、慢性肾病5期:肾脏的“罢工危机”
慢性肾病5期被称为“尿毒症期”,是肾脏功能衰竭的终极阶段。此时,肾脏已无法完成三大核心任务: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体液稳定。患者常出现以下症状:1.毒素蓄积: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甚至意识模糊;2.水电失衡:全身水肿、高血压危象、肺水肿;3.代谢紊乱:贫血、高血钾、酸中毒,严重时可引发心脏骤停。
以糖尿病肾病为例,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若未及时干预,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在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高血压肾病患者因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退速度更快,平均仅需5-10年即可进入5期。
二、血液净化:人工肾脏的“生命接力”
血液净化通过模拟肾脏功能,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液平衡,为患者争取移植等待时间或长期生存机会。目前主流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1. 血液透析:精准清除的“体外肾脏”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原理,将患者血液引入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每次治疗需4小时,每周3次,可清除90%以上的肌酐和尿素氮。
技术要点:血管通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需提前3-6个月手术;抗凝管理: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同时监测出血风险;个体化方案:根据残余肾功能调整透析频率和超滤量。
案例:一位52岁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前血肌酐达1200μmol/L,首次治疗后肌酐降至400μmol/L,恶心症状明显缓解,3周后恢复部分体力活动。
2. 腹膜透析:居家治疗的“温柔守护”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天然滤膜,通过向腹腔注入透析液,每日进行4-5次交换。其优势在于:保护残余肾功能:避免血液透析的快速超滤对肾脏的冲击;生活质量更高:患者可居家操作,无需频繁往返医院;心血管负担小:适合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腹膜炎;每日监测超滤量,调整透析液浓度;定期评估腹膜功能,必要时转为血液透析。
3. CRRT: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
对于多器官衰竭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可24小时持续清除毒素,同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其技术核心在于:低流量、长时间:避免快速超滤引发的低血压;多模式组合:可联合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技术。
临床数据:一项针对重症急性肾损伤的研究显示,CRRT治疗组28天生存率较间断透析提高18%。
三、综合管理:延长生命续航的“多引擎驱动”
血液净化仅是终末期肾病治疗的一环,患者还需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长期生存:
1. 饮食控制:精准营养的“减法哲学”
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0.6-0.8g/kg,以鸡蛋清、鱼肉等优质蛋白为主;限盐限钾:每日食盐<3g,避免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水分管理:根据尿量调整饮水量,一般每日入量=前日尿量+500ml。
2. 药物干预:多靶点治疗的“协同作战”
降压药:首选ACEI/ARB类药物,可同时降低蛋白尿和延缓肾功能恶化;促红细胞生成素:纠正肾性贫血,提高运动耐力;磷结合剂:控制血磷水平,预防血管钙化。
3. 并发症防治:未雨绸缪的“健康防线”
心血管保护:定期监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感染防控: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心理支持:通过病友互助小组缓解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四、未来展望:技术革新与生命希望
随着医学进步,血液净化领域正迎来三大突破:
1.可穿戴式人工肾:美国加州大学团队已研发出便携式透析设备,重量仅5kg,可实现日常活动中的持续治疗;
2.生物人工肾:利用干细胞技术培育肾小管细胞,构建具有代谢功能的生物反应器;
3.精准透析:通过基因检测预测患者对透析方案的响应,实现个体化治疗。
在血液净化室的每一天,我们见证着生命从脆弱到坚韧的蜕变。“透析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对于慢性肾病5期患者而言,血液净化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承诺——用科技守护生命,让希望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