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红烧肉后右上腹隐隐作痛,以为是吃撑了;夜里被绞痛疼醒,疼痛还往右肩膀和后背串,以为是老胃病或肩周炎,结果检查发现是胆囊结石在“捣乱”。很多人对胆囊结石的“警报信号”不熟悉,常误判病情,错过早期处理时机。今天就来详细说说胆囊结石发作时身体发出的信号,以及应对方法。
胆囊结石是啥?为啥会让人疼?
肝脏分泌胆汁助消化脂肪,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小仓库”。胆汁成分比例失衡,胆固醇、胆红素等沉积凝结,就会形成胆囊结石。结石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似鸡蛋黄。有的结石安静待在胆囊里,有的则会在胆囊收缩时堵住出口或摩擦胆囊壁,引发胆囊痉挛,导致疼痛;若掉进胆管,还会引发更严重问题。胆囊结石的“警报信号”多与疼痛相关,学会识别可早发现、早处理。
胆囊结石的5个“警报信号”,别当成“小毛病”
信号一:右上腹隐痛或绞痛,吃油腻食物后易发作
这是胆囊结石最典型信号,疼痛位置固定在右上腹,即肋骨下缘右侧、靠近腰部处。疼痛可能是隐隐作痛,也可能是剧烈绞痛,让人直不起腰。其特点是在吃油腻食物后半小时到1小时发作,如吃红烧肉、炸丸子、火锅或喝浓肉汤后;也可能在夜里睡觉时发作,因为平躺时结石易滑到胆囊出口,堵住胆汁排出通道。胃病疼痛多在中上腹,呈烧灼样疼或胀痛,与吃油腻食物关联不大,可据此区分。若吃油腻食物后常右上腹疼,或夜里总被疼醒,要警惕胆囊结石。
信号二:疼痛往右肩膀、后背串,别当成“肩周炎”
右上腹疼时,疼痛还可能往右侧肩膀、后背(尤其是肩胛骨下方)放射,导致肩膀酸沉、后背疼痛,甚至抬胳膊费劲,易被误认为“肩周炎”或“背疼”。这是胆囊结石的“放射痛”,因胆囊神经与肩膀、后背神经“连通”,胆囊受刺激痉挛时,疼痛会通过神经传递到这些部位。若右上腹疼时肩膀、后背也疼,按压右上腹疼痛更明显,甚至不敢深呼吸,要考虑胆囊结石。
信号三:恶心呕吐、没胃口,尤其不想吃油腻食物
胆囊结石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多为刚吃的食物,很少有黄绿色胆汁;平时没胃口,看到油腻食物就犯怵,吃一点就腹胀、不消化。这是因为结石影响胆汁排出,脂肪无法消化,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腹胀;胆囊痉挛也会间接刺激胃肠导致呕吐。若总没胃口吃油腻,吃点东西就恶心,还伴右上腹疼,要及时检查。
信号四:发烧、寒战,可能是感染了
右上腹疼痛加重,出现发烧(体温超38.5℃)、寒战(怕冷、打哆嗦),甚至口苦、口干,但皮肤和眼睛未发黄,可能是胆囊结石引发胆囊炎、胆囊感染。胆囊里结石长期摩擦胆囊壁或堵住出口致胆汁淤积,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这种情况危险,若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扩散,导致胆囊穿孔,引发腹膜炎。出现“疼+发烧+寒战”,要赶紧就医。
信号五:皮肤、眼睛发黄,结石可能掉进胆管了
皮肤、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变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同时伴右上腹持续疼痛、发烧,这是紧急信号,说明结石掉进胆管,堵住胆管,引发“梗阻性黄疸”。胆管被堵后,胆汁反流到血液致皮肤、眼睛发黄;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大便失色。若不及时疏通胆管,胆汁长期淤积会损伤肝脏,还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出现皮肤发黄、尿色变深,要立即就医。
关键:出现“警报信号”,该怎么做?
疼痛发作时,立即停食,尤其是油腻食物,取屈膝侧卧姿势减轻胆囊压力。疼痛轻可用热水袋热敷右上腹;剧痛时别热敷、揉腹或盲目吃止痛药,直接拨打120。缓解后尽快就医,先做腹部超声,B超不清或疑结石入胆管,加做CT或MRCP。普通右上腹疼且无发烧、黄疸,1-2天内就医,有则立即急诊。就医后遵医嘱,无症状或轻症、结石小,定期复查,注意日常饮食作息;反复疼痛感染或结石大,建议微创胆囊切除;胆管结石致黄疸,需内镜取石或手术疏通。
提醒:高危人群更要警惕,做好预防
4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肥胖、生过多个孩子的;长期吃油腻食物、不爱吃早餐的;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这些是胆囊结石高危人群。平时要坚持吃早餐,促进胆汁排出;少吃油腻食物;控制体重;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早发现、早处理。
胆囊结石的“警报信号”明显,关键别当成小毛病敷衍。记住“右上腹疼、放射痛、没胃口吃油”等特点,出现信号及时就医,早检查、早处理,避免疼痛反复和并发症,让身体少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