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怎么让气血更通畅 - 数字报刊系统 提升精子卵子质量的秘籍 踝扭伤后别乱揉,正确处理看这里 心脏病患者用药:这些细节要注意 中医怎么让气血更通畅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怎么让气血更通畅

作者: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卫生院 张霍旺

中医常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瘀滞,百病丛生。”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流”,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液运行;血为气之母,滋养全身脏腑。现代人因久坐、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节等,常出现气血不畅的问题,如疲劳乏力、手脚冰凉、面色暗沉、失眠多梦等。中医通过整体调理,帮助气血恢复“畅通无阻”的状态。

辨体质:找准气血不畅的“根源”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气血不畅的原因因人而异,需先辨明体质类型,才能精准调理。

1.气滞型:情绪压抑,气血“堵车”

表现:胸闷、两胁胀痛、情绪低落、易叹气,女性常见乳腺增生、月经不调。

原因:长期压力大、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

调理:

中药: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疏肝理气。

穴位: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每日3分钟,疏解肝郁。

运动:快走、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促进气机流通。

2.血瘀型:血流不畅,身体“生锈”

表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皮肤易出现瘀青、痛经伴血块。

原因:外伤、久病、寒邪入侵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导致血行不畅。

调理:

中药: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

穴位:艾灸血海穴(屈膝时髌骨内上缘上2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饮食:多吃山楂、黑木耳、洋葱,辅助活血化瘀。

气虚型:动力不足,气血“跑不动”

表现:乏力、气短、易出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原因:久病体虚、过度劳累或饮食不节,导致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

调理:

中药: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穴位:艾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增强脾胃功能。

运动:太极拳、散步,避免剧烈运动耗气。

3.寒凝型:寒邪入侵,气血“冻住”

表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痛经伴小腹冷痛、关节酸痛。

原因:贪凉饮冷、冬季保暖不足,导致寒邪凝滞血脉。

调理:

中药:当归四逆汤、温经汤,温经散寒。

穴位:艾灸关元穴(脐下3寸),激发阳气。

饮食:多喝姜枣茶,少吃生冷食物。

调脏腑:打通气血运行的“通道”

气血不畅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通过调理肝、脾、心三脏,恢复气血生成的“源头”和运行的“动力”。

1.疏肝理气:让气血“跑起来”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血易“堵车”。

方法:

情绪调节:遇事不钻牛角尖,多与朋友倾诉,避免“生闷气”。

茶饮:玫瑰花5朵+陈皮3克泡水,疏肝理气。

作息: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肝血。

2.健脾益气:为气血“加油”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气血不足。

方法:

饮食:多吃小米、南瓜、山药,健脾养胃。

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中脘穴(脐上4寸),促进消化吸收。

运动:饭后散步10分钟,避免久坐伤脾。

3.养心安神:让气血“稳下来”

心主血脉,心神不宁则气血运行紊乱。

方法:

静心:每日静坐5分钟,闭眼深呼吸,放松身心。

穴位: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缓解心悸失眠。

饮食:桂圆、红枣、莲子,养心安神。

养习惯:让气血通畅“融入日常”

气血调理需持之以恒,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饮食有节:吃对食物养气血

红色食物:红枣、红豆、番茄,补血养心。

黄色食物:小米、南瓜、黄芪,健脾益气。

黑色食物:黑芝麻、黑木耳、桑葚,滋阴养血。

忌口:少吃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避免损伤脾胃。

2.运动适度:动则生阳,静则养阴

晨起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睡前放松:泡脚15分钟(水温40℃左右),加入艾叶、生姜,温经散寒。

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做扩胸运动或踮脚尖。

3.作息规律:子时前入睡养肝血

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当令时段,此时入睡可促进肝血更新。

午间小憩15~20分钟,养心气而不扰阳气。

4.保暖防寒:别让寒邪“钻空子”

冬季穿衣遵循“三暖”原则:背暖、肚暖、足暖。

夏季避免空调直吹后颈(大椎穴),防止寒邪入侵。

结语

气血通畅是健康的基石,中医通过辨体质、调脏腑、养习惯三大策略,帮助人体恢复“气行血畅”的自然状态。从今天起,不妨试试按揉太冲穴、喝杯玫瑰陈皮茶、晚11点前入睡……这些简单的小改变,或许就能让您的气血“活”起来,焕发由内而外的健康光彩!健康不是“治”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愿您气血充盈,笑迎每一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