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常见慢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手段。但现实中,不少患者因用药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引发危险。为帮助大众掌握正确用药方法,规避风险,本文从用药前、用药中、特殊情况处理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梳理心脏病患者用药需注意的细节,为用药安全提供实用指导。
用药前:先搞懂 “吃的是什么药”
用药前明确药物相关信息,是安全用药的基础。要了解药物核心作用,心脏病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降压药、降脂药、抗凝药等,不同药物作用不同,需清楚所服药物针对的疾病,避免因不了解作用而忽视服药。
核对药物基本信息,拿到药后需查看药盒或药单,确认药名,防止因药名同音或相似而拿错药;明确用法,比如部分药物需饭前服用,部分需饭后服用,像阿司匹林肠溶片需饭前吃,若饭后服用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同时要检查药品有效期,过期药品可能失效,服用后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甚至产生有害物质,不能服用。
用药中:这四个 “雷区” 千万别踩
用药过程中,需警惕四个常见 “雷区”。
1.别随意改剂量,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体重、身体状况确定合适剂量,患者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自行减剂量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无法控病;自行加剂量可能加重身体负担,引发头晕、心慌等不适,即便感觉病情好转,也需先咨询医生,不可擅自调整。
2.别漏服、断服,规律服药才能维持稳定药物浓度,保证治疗效果。患者可将服药与刷牙、吃饭等日常习惯绑定,或用手机设闹钟提醒。若不慎漏服,切勿盲目补服双倍剂量,若快到下一次服药时间,按正常剂量吃即可;若距离较远,需咨询医生或药师是否补服,补服剂量遵医嘱。
3.别和其他药 “混搭”,心脏病患者若需服感冒药、止痛药或保健品,需格外注意。部分药物成分可能与心脏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某些感冒药成分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与心脏病药物冲突。因此,服用其他药物前,必须告知医生或药师正在用的心脏病药物,经专业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服用。
4.别忽视 “身体信号”,服药后要关注身体反应,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有牙龈出血、下肢水肿、头晕乏力等。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及时联系医生说明情况,由医生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及是否调整用药方案,不可硬扛,避免延误处理时机、加重病情。
特殊情况:这些时候用药要 “格外小心”
特殊情况下,心脏病患者用药需更谨慎。第一种是生病时,如感冒、发烧,患者若需服退烧药、止咳药,不可自行购买,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生心脏病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方便医生选合适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第二种是做手术或体检前,手术可能有出血风险,部分体检项目也会受药物影响,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心脏病用药情况,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体检项目,判断是否需暂停服药或调整药物,防止手术中出血过多或影响体检结果准确性。
第三种是怀孕或哺乳期,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婴儿健康,患者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与母婴安全兼顾。
日常管理:做好两件事,用药更安全
日常做好两项管理工作,能进一步保障用药安全。
1.建立 “用药台账”,患者可使用笔记本或手机记录用药情况,内容包括药名、用法、服药时间以及服药后的身体反应。详细的用药记录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复诊时提供给医生,便于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也能让患者自己清晰掌握用药规律。
2.定期整理药品,这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建议每月固定时间检查家庭药箱,逐一查看药品有效期,发现过期药品需立即清理并妥善处置,避免因误服失效药品引发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延误病情。同时,要重点留意慢性病常用药、急救药等的剩余数量,在药品还剩 1 周左右用量时提前购买,防止出现断药情况,确保用药连续性,避免因断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结语
心脏病患者用药安全关乎病情控制与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掌握用药前、用药中、特殊情况及日常管理的相关细节,严格按要求服药,才能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减少风险。希望本文内容能帮助大众重视心脏病用药细节,守护心脏健康,让用药更安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