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说话时存在发音不准的情况,比如把“姥姥”说成“咬咬”“火车”说成“果车”,甚至别人难以听懂孩子的表达。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可能会误以为是孩子故意调皮或者学不会说话,却不知这可能是构音障碍导致的。构音障碍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交流,还可能对其社交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ST(言语治疗)作为一种科学的干预方式,能为构音障碍孩子的发音矫正提供有效帮助。
认识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并非孩子“不想说”或“学不会”说话,而是源于口腔肌肉、舌头等发音器官协调功能欠佳,导致无法准确发出特定音节。这种问题并非孩子主观意愿造成,而是生理功能协调上的偏差,比如部分孩子发不出“g”“k”音,或是将“sh”错发成“s”,这些常见的发音异常,都可能是构音障碍的具体表现。
家长需明确,构音障碍并非无法改善,通过科学干预手段能够逐步矫正。切不可将其简单归咎于孩子调皮捣蛋或学习能力不足,这种误解不仅会忽视孩子的实际问题,还可能延误干预的关键时机,进而对孩子后续的语言发展与日常交流造成不利影响。
解密ST:构音障碍孩子的发音“帮手”
ST(言语治疗)并非简单的“教孩子说话”,而是一套科学的干预体系。它针对孩子发音器官的功能问题,通过专项训练,帮助孩子的嘴唇、舌头等发音器官,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与协调能力,从根源上改善发音基础,而非单纯纠正语音表面问题。
其核心作用在于,先通过专业评估精准定位孩子发音问题的根源——无论是发音器官力量不足、协调性差,还是功能运用不当;再据此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循序渐进锻炼发音器官功能,让孩子的发音从“不准”向“标准”稳步转变,最终帮助孩子实现顺畅的语言交流,满足日常沟通需求。
ST训练的三类核心方法
ST训练有着清晰的逻辑和可操作的方法,家长了解这些方法后,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辅助孩子练习。第一类是基础准备训练,主要目的是激活孩子的发音器官。比如通过吹蜡烛、吹泡泡的练习,增强孩子的气息控制能力,因为良好的气息是清晰发音的基础;让孩子用舌头舔嘴唇、顶脸颊,锻炼舌头的灵活性;通过嚼口香糖、啃苹果等方式,提升口腔肌肉的力量。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这类训练时,每天只需花费5~10分钟,将训练融入小游戏中,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让训练更易开展。
第二类是针对性发音训练,遵循从“单个音”到“完整话”的突破原则。首先从孩子容易发错的单个音入手,比如孩子“g”“k”音发不准,就先反复练习“哥哥”“蝌蚪”等包含这些音节的简单词语,让孩子放慢速度,感受舌头在发音时的正确位置。当孩子能准确发出单个音后,再将其融入更复杂的词语和句子中,比如“狗狗吃饭”“哥哥玩球”,避免跳过基础直接练习长句子,防止孩子因难度过高产生挫败感。
第三类是日常巩固训练,旨在让ST训练的效果融入生活场景。在孩子吃饭时,提醒他们慢慢咀嚼、闭紧嘴巴,既能锻炼口腔肌肉,又能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吃水果时,家长可以清晰、缓慢地说出水果名称,如“苹果”,着重突出易混音的发音,引导孩子模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比如搭积木时,家长可以说“我们搭高高的积木”,重复其中的易错音,不刻意纠正孩子的错误,避免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让巩固训练自然发生。
家长避坑指南: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进步
在帮助孩子进行发音矫正的过程中,家长的一些不当行为可能会拖慢孩子的进步速度,需要特别注意。先不要做“纠错狂”,当孩子发音错误时,反复指责“你又说错了”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正确的做法是温和地重复正确发音,比如孩子说“咬咬”,家长可以回应“对,是姥姥,我们一起叫姥姥”。其次,不搞“拔苗助长”,如果孩子还未掌握“sh”音,就强迫他们说“山上有狮子”这样包含多个复杂音节的句子,会让孩子对说话产生恐惧,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例如:“我家孩子就是不会说话”“他发音就是差”这类负面评价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应多给予鼓励,比如“今天‘哥哥’说得比昨天清楚,你真棒”。
综上所述,构音障碍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家长早发现、早干预,借助专业的ST训练,大部分孩子都能逐步改善发音,实现清晰交流。训练过程中,家长需保持耐心,陪伴孩子稳步进步,相信孩子终能清清楚楚说话,开开心心融入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