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常有这样的场景:有人突然捂着胸口喊疼,家人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吃坏了胃”,或是 “会不会心梗了”,忙着找胃药、催喝水,可往往耽误了最佳处理时机。其实,突发剧烈胸痛的背后,可能藏着比胃病、心梗更危险的“杀手”,一旦认错、处理错,后果不堪设想。今天就帮大家理清思路,学会正确应对这种紧急情况。
为什么胸痛容易被认错?
很多人对胸痛的认知,局限在 “胃病” 和 “心梗” 两种情况,这其实和两者的常见症状有关:
胃病(如胃炎、胃溃疡)发作时,上腹部会有隐痛、烧灼感,偶尔会牵扯到胸口下方,让人误以为是 “胸口疼”;
心梗的知名度高,典型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还会伴有大汗、呼吸困难,一提到胸痛,大家总会先想到它。
但问题是,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几种疾病也会引发剧烈胸痛,症状却和它们高度 “撞脸”。如果按胃病或心梗的方式处理,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这3种“危险胸痛”,最容易被误认
1.主动脉夹层:像“被刀割”的致命疼痛
主动脉是身体的“血液高速公路”,若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出现裂口,血液冲入将血管壁“劈成两层”,便形成主动脉夹层。
其疼痛剧烈如刀割、撕裂,从胸口迅速蔓延至背部、腹部甚至四肢,还可能伴有两侧胳膊血压不同、头晕、肢体麻木。此病疼痛位置不同,易被误诊。若在上腹部,常被当成胃病,吃胃药、喝水不仅无效,还可能扩大血管裂口;若在胸骨后,易被误认为心梗,而心梗用药阿司匹林、溶栓药会让主动脉夹层患者出血更严重,甚至血管破裂,死亡率比心梗更高。
2.肺栓塞:可能被当成 “感冒” 的胸痛
长期卧床、久坐、术后活动少的人,腿部或盆腔静脉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至肺部,堵塞肺部血管,即为肺栓塞。
其症状易混淆。若堵塞小血管,会有轻微胸痛、咳嗽、气短,易被误认为感冒、支气管炎;若堵塞大血管,会突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甚至晕厥,又可能与心梗混淆。但二者治疗完全相反,心梗要“通血管”,肺栓塞要“融血栓”,认错治疗,要么无效,要么引发大出血。
3.张力性气胸:易被当成“岔气”的年轻隐患
此情况常见于年轻人、瘦高体型者。剧烈运动、咳嗽、搬重物时,肺部小肺泡破裂,空气漏进胸腔与肺部间隙,挤压肺部,压迫心脏和大血管。
其胸痛呈突然针刺样,集中于胸部一侧,深呼吸、咳嗽时加剧,还伴有呼吸困难、嘴唇发紫。很多人误以为是“岔气”,觉得休息就好。然而,张力性气胸发展迅速,不及时处理会很快导致呼吸衰竭、休克,几分钟内就可能致命。
普通人怎么应对?记住“3不要、3要”
不用记复杂的医学知识,只要做好这 6 点,就能避免误判、耽误救治:
先做到“3不要”,避免错上加错
不要自行当胃病处理:别随便吃胃药、喝水,若真是主动脉夹层、肺栓塞,会加重病情;不要自行当心梗处理:别随便吃阿司匹林,若不是心梗,可能引发大出血;不要剧烈活动或用力咳嗽:不管哪种胸痛,剧烈活动都会增加心脏、肺部负担,比如气胸患者用力咳嗽,会让更多空气漏进胸腔。
再做好 “3 要”,抓住救命时机
要立刻停止活动,原地休息:不管在走路、做饭还是工作,马上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减少身体对氧气的消耗;
要立刻拨打120,说清症状:打电话时务必准确描述:“我突发剧烈胸痛,疼了XX分钟,疼在胸口XX 位置(中间 / 左侧 / 右侧),有没有呼吸困难、咯血、晕厥”,方便医生提前准备设备,节省时间;
要配合医生做检查,不拒绝:到医院后,医生可能会安排心电图、胸部 CT、抽血等检查,这些是区分病因的关键,别觉得 “麻烦” 就拒绝,早确诊才能早治疗。
高危人群注意:提前预防更重要
有几类人是突发胸痛的 “高危人群”,除了学会应对,更要做好预防:
1.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控制不好的人,要定期监测血压、按时吃药,避免血压突然升高;
2.久坐/卧床者:每隔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比如散步、拉伸,预防静脉血栓;
3.有心脏病、肺病家族史者:定期体检,早发现潜在问题;
4.年轻瘦高人群: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咳嗽时别太用力。
总之,突发剧烈胸痛不是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记住:不要凭经验自行判断是胃病或心梗,不要随便吃药、活动,第一时间停下休息、拨打120,配合医生检查——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关键时刻的“救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