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疗里,抗凝药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像中风、心肌梗死、肺栓塞等,若不及时干预,这些疾病会严重威胁健康甚至生命。抗凝药通过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为患者健康提供保障。然而,它也存在风险,抗凝药相关脑出血就是较严重的一种,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了解相关知识、重视用药监测对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及家属至关重要。
认识抗凝药相关脑出血
抗凝药能阻止血液过快凝固,临床应用广泛,除预防中风、心肌梗死,还用于心脏瓣膜疾病、房颤等患者,防止血栓形成。抗凝药相关脑出血指患者服用抗凝药期间,因药物或其他因素导致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其症状明显,常见突发剧烈头痛,疼痛程度更甚以往;多有喷射状呕吐;部分患者肢体无力,一侧手臂或腿部活动异常,走路易摔倒;还可能出现言语不清、意识模糊、视力模糊等症状。发现这些症状,尤其是服用抗凝药者,需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
抗凝药引发脑出血的原因
抗凝药通过抑制体内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降低血液凝固能力来预防血栓。正常情况下,血管受损时血液会凝固止血,而抗凝药使血液保持相对“稀薄”状态。但存在不良因素会增加脑出血风险。药物剂量不当,剂量过高会使血液凝固能力过度降低,脑部微小血管受损也难止血;个体身体状况有差异,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受影响,易在体内蓄积,增强抗凝效果;患者若同时患高血压且控制不佳,过高血压对脑部血管压力大,在抗凝药作用下,血管更易破裂出血。
用药监测: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
用药监测是服用抗凝药期间保障安全的重要措施,涵盖监测内容、时间和地点。
1.监测内容:一方面关注凝血功能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常用指标,反映血液凝固速度。服用抗凝药患者INR值一般需控制在2.0 - 3.0之间,此范围既能预防血栓,又能控制出血风险。INR值过高,出血风险增加;过低则抗凝效果不足,血栓风险升高。另一方面留意身体状况变化,观察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鼻出血等情况,这可能是出血风险增加的信号,要及时告知医生。
2.监测时间:用药初期,身体对药物反应不稳定,需每周进行1 - 2次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医生调整剂量;药物剂量调整时,调整后1 - 2周内每周监测1 - 2次,待INR值稳定在目标范围后减少频率;稳定期若病情稳定、INR值持续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每月监测1次,具体频率由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3.监测地点: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如医院检验科、便民门诊等。这些地方有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医生也能根据结果提供专业指导和治疗建议。
日常生活中配合用药监测的方法
1.做好用药记录:用笔记本或手机APP记录每天服药时间、剂量,避免漏服、错服。若漏服,不要随意补服或加倍服用,应及时咨询医生。
2.留意身体异常症状:除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外,警惕头痛加重、意识模糊、呕血、黑便等症状,出现后无论是否到监测时间,都应及时就医检查。
3.避免影响药效的行为:吸烟、饮酒会影响抗凝药的代谢和效果,增加出血或血栓风险,服用期间应戒烟戒酒;不要随意服用其他药物,如感冒药、止痛药等,若因其他疾病需服药,应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抗凝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
出现疑似抗凝药相关脑出血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停止一切活动,原地休息,避免走动、用力咳嗽及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行为,防止脑部出血加重;随后需快速拨打急救电话,通话时准确说明患者服用的抗凝药种类、剂量、具体症状及所在位置,为医护人员提前备好救治方案提供依据。
切勿自行给患者服用止血药,以免干扰病情判断与后续治疗;不要让患者进食或饮水,防止呕吐时发生呼吸道堵塞;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及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确保呼吸道通畅,为后续救治争取有利条件。
结语
抗凝药相关脑出血是服用抗凝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用药监测是预防和降低风险的关键。重视用药监测,做好防护,服用抗凝药就能安全有效保障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