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发烧到39℃,先捂汗还是先降温? - 数字报刊系统 发烧到39℃,先捂汗还是先降温? 抗凝药相关脑出血:用药监测很关键 银屑病皮损严重,红蓝光疗有奇效 产褥期感染远离,生活细节要抓牢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烧到39℃,先捂汗还是先降温?

作者:合浦县人民医院 阮晓红

高热背后的健康警报

“孩子烧到39℃,老人说捂捂汗就好了,可网上又说会烧坏脑子!”这样的纠结,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发烧是身体对抗疾病的“战斗信号”,但当体温飙到39℃时,处理不当可能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比如,盲目捂汗可能让体温更高,甚至引发抽搐;而乱吃退烧药也可能掩盖真实病情。那么,面对高热,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发烧的生理机制:身体在“打仗”

发烧不是“病”,而是身体的“防御机制”。当病毒、细菌入侵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信号,让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把体温调高。就像给身体“加热”,高温能加速白细胞作战,同时抑制病原体繁殖。

发烧的三个阶段:  

1. 寒战期:你会觉得冷,甚至打哆嗦。这是身体在拼命产热,想尽快达到新设定的“高温目标”。  

2. 高热期:体温稳定在高位,产热和散热暂时平衡。这时你会脸红、发热,但不再怕冷。  

3. 退热期:免疫系统逐渐控制住感染,体温调节中枢把“目标”调回正常,身体开始通过出汗散热。

捂汗的真相:很多人认为“出一身汗就能退烧”,但其实捂汗只适合寒颤期短暂缓解寒冷感。如果已经进入高热期还拼命捂,就像给燃烧的火堆盖棉被——热量散不出去,体温反而会更高,甚至引发脱水或惊厥。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神经系统更脆弱,捂汗的风险更大。

39℃高热的正确处理步骤

第一步:先观察,别慌张  

不是所有高烧都需要立刻送医院。先看看患者状态:  

如果意识清醒,能喝水、说话,只是有点蔫儿,可以在家观察。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婴儿(尤其是3个月以下)发烧;  

    持续高烧超过3天不退;  

    伴随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僵硬(可能是脑膜炎);  

    皮肤出现紫斑或出血点(凝血问题);  

    尿量明显减少(可能脱水或肾损伤)。

第二步:科学降温,别走极端  

降温的核心是“帮身体散热”,而不是“强行降温”。  

物理降温这样做:  

少穿点:脱掉多余衣物,甚至可以只穿单薄透气的睡衣。  

温水擦浴:用32-35℃的温水(手感微凉)擦拭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地方。这些部位散热快,能帮体温快速下降。  

冷敷额头:用凉毛巾或退热贴敷在额头,缓解头痛不适(但别用冰水,太刺激反而可能引起寒战)。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冷风(尤其是孩子)。  

物理降温避坑指南:  

不要用酒精擦浴: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尤其是孩子)。  

不要用冰袋直接敷全身:会引发寒战,反而让体温升高。  

不要洗冷水澡:突然的冷刺激会让身体“反弹”产热,加重不适。

药物降温:按需使用  

如果物理降温后,患者仍然难受(比如头痛、肌肉酸痛),或者体温持续≥38.5℃,可以考虑用退烧药。  

常用退烧药选择:  

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适合3个月以上婴儿和成人,副作用较小。  

布洛芬(如美林):适合6个月以上儿童,退烧同时能缓解疼痛。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别自行加量。  

两种退烧药不要交替用(除非医生指导),否则可能增加肝肾负担。  

退烧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如果用药后体温反复,一定要找医生查原因。

第三步:补水!补水!补水!  

高烧时,身体会通过呼吸和皮肤流失大量水分,容易脱水。  

少量多次喝水: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都行(孩子可以用滴管喂)。  

避免喝含糖饮料:糖分可能加重腹泻风险。  

饮食清淡:粥、面条、蒸蛋等易消化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预防高热:日常防护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1. 打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能减少感染风险。  

2. 勤洗手:用肥皂搓洗20秒,病毒就没那么容易钻空子。  

3. 戴口罩:人多的地方或流感季,口罩能挡住大部分飞沫。  

4. 增强免疫力:睡够觉、吃好饭、适当运动,身体强壮才能少生病。

结语:科学应对,拒绝“想当然”

发烧其实是身体亮起的“警报器”,它正全力对抗外敌,而非我们的敌人。当遭遇39℃高热时,盲目捂汗、随意乱吃药、急着盲目退烧,这些做法都可能火上浇油、帮倒忙。关键要牢记这四步:密切观察患者状态、采取科学降温方法、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必要时果断就医,如此便能避开诸多健康陷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