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一到,天气转凉,小区里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人早起买菜时突然头晕、手脚发麻,送医后被诊断为脑出血;年轻人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血压正常,熬夜加班到凌晨或和家人吵架情绪失控,却不知危险悄然逼近。很多人觉得脑出血是突发意外,无法预防,还误以为只有高血压患者才会得,实际上,熬夜、吸烟、用力过猛等行为都可能增加风险。今天,就带大家了解脑出血秋冬高发的原因、高危日常习惯,以及预防和应急措施。
为何秋冬是脑出血高发季
大脑里的血管就像输送氧气和营养的“细水管”,血管壁变脆变薄,血压突然升高时,“水管”就可能破裂,血液压迫神经,引发头晕、手脚不能动、说话不清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昏迷,这便是脑出血。
秋冬季节脑出血高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温差大伤血管,血管反复收缩扩张易变脆,老人风险更高;
二是血压波动大,天冷、活动少、饮食油腻致血压难稳,冲击血管壁;
三是基础病易加重,患者血糖血脂升高加速血管病变,血管变窄变脆,埋下隐患。
5个高危日常习惯要警惕
很多脑出血是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秋冬高发季,以下5个习惯尤其危险。
血压控制差:不少高血压患者血压不高就不吃药,情绪激动血压飙升也不监测,冬天怕冷几个月不查血压。血压忽高忽低对血管伤害极大,秋冬血管脆弱,风险更高。大家要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遵医嘱按时吃降压药,确保血压长期稳定在140/90mmHg以下。
熬夜+过度劳累:年轻人熬夜加班、刷手机,老年人早起买菜、打扫卫生不休息,长期如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熬夜会分泌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过度劳累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秋冬血管敏感,双重压力下易破裂。若经常疲劳、头晕还硬扛,或睡眠不足6小时,就要警惕了。
情绪大起大落:看球赛、吵架时情绪激动,人体会分泌大量激素,导致血压骤升。比如平时血压130/80mmHg,生气后可能冲到180/110mmHg,这种“瞬间高压”对血管冲击极大,秋冬血管弹性差,风险更高。若经常因小事情绪波动,激动后头晕、心慌,要学会调整情绪。
饮食太油腻+喝酒过量:秋冬大家爱吃火锅、红烧肉等油腻食物,朋友聚会还喝酒暖身。油腻食物会升高血脂,让血管壁堆积“脂肪斑块”,使血管变窄变脆;酒精会刺激血管,升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若每周吃超过3次油腻食物,或每周喝酒超过2次、每次超过2两白酒,就要调整饮食和饮酒习惯了。
用力过猛:冬天搬重物、便秘排便使劲憋气、早上起床猛坐起下床等“突然用力”的动作,会让腹压、胸压骤升,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大脑血管易破裂,老年人更要避免。有便秘问题或搬重物习惯“猛发力”的人,要改改这些习惯。
高发季预防脑出血,做好4件事
秋冬预防脑出血不难,做好以下4件事即可。
稳住血压:规律服药,高血压患者每天固定时间吃降压药,不漏服、擅自减药;每天监测血压,早晚空腹、安静状态下测量,记录数值,超过140/90mmHg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注意保暖,出门戴帽子、围巾,室内温度保持22至26℃。
调整作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11点前入睡,7点左右起床,睡7至8小时;避免过度劳累,每工作1小时活动5分钟。
管好情绪+清淡饮食:学会管理情绪,遇烦心事先深呼吸平复心情,多和家人聊天、散步,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看刺激内容时控制好情绪。饮食上要清淡,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和粗粮,每天喝够1500至2000毫升水,尽量少喝酒或不喝。
避免用力过猛:搬重物时先蹲下,用膝盖发力,超过10斤的重物找家人帮忙;应对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顺时针揉肚子,严重时用开塞露;早上起床采用“3个30秒”原则,避免血压突然波动。
出现“预警信号”,立刻这样做
若身边人突然剧烈头痛,感觉“头要炸开”;一侧手脚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流口水;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要警惕是脑出血的“预警信号”。
此时别慌,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别让患者走动、弯腰,也别喂水、喂药、摇晃患者,马上拨打120,说清“怀疑脑出血”,尽快送医,脑出血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
结语
秋冬虽是脑出血高发季,但只要做好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记住“稳住血压、规律作息、管好情绪、避免猛用力”这十六字诀,调整好日常习惯,护好血管,就能平安度过高发季,远离脑出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