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手术室里的温度秘密——低温环境下的暖心守护‌ - 数字报刊系统 手术室里的温度秘密——低温环境下的暖心守护‌ 常反酸烧心,试试中医调治胃食管反流 放化疗前口腔检查,为健康筑牢防护墙 脑出血高发季,这些日常习惯要警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术室里的温度秘密——低温环境下的暖心守护‌

作者: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 陈小珍

走进手术室,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冷”——刺眼的无影灯、冰凉的金属器械、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味,还有那似乎能穿透衣物的低温。患者躺在手术床上,难免会紧张:“这么冷,会不会冻坏身体?”其实,手术室的低温并非“冷漠”,而是科学设计的必要选择,而在这片“冷环境”中,医护团队正用专业与温情编织着一张无形的“暖网”。

手术室为何需要“冷”?科学背后的守护逻辑

首先,是为了“对抗”看不见的敌人——细菌和病毒。这些微生物在温暖环境中会疯狂繁殖,而低温能像给它们按下“暂停键”一样,减缓它们的活动速度。想象一下,如果手术室像家里一样温暖,空气中的细菌可能趁机“钻空子”,增加伤口感染的风险。低温环境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为手术安全多添了一份保障。

其次,手术室的“冷”是为了保护那些精密的“生命守护者”——医疗设备。电刀、麻醉机、监护仪……这些设备对温度极其敏感。如果温度过高,它们可能会“罢工”或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低温环境能让设备保持最佳状态,就像给赛车提供了最合适的跑道,确保每一台仪器都能精准运行。

最后,低温也是为了医护人员能更专注地工作。手术中,医生护士需要长时间穿戴厚重的无菌服、手套和口罩,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他们很快会汗流浃背。汗水不仅可能污染手术区域,还会让医护人员感到疲惫,影响操作的精准度。低温环境能减少出汗,让医护团队保持清醒和专注,像“定海神针”一样守护患者的安全。

低温下的“暖心守护”:看不见的温暖细节

虽然手术室需要低温,但患者的体温保护始终是医护团队的头等大事。从患者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起,一场“温暖保卫战”就悄然打响。

术前预保暖:把“冷”挡在门外  

在接患者进手术室前,护士会提前铺好加温毯,像给床铺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有些医院还会使用热空气加热装置,让患者躺在手术床上时,能感受到从脚底升起的暖意。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减少患者因紧张或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导致的寒战,让身体从“紧张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

术中保温:全方位的“温暖包围”  

手术开始后,医护团队会通过多种方式维持患者的体温。比如,使用加温输液器,让输入体内的液体保持与体温相近的温度,避免冷液体“偷走”身体的热量;用充气式加温设备(像一件会“吹热风”的毯子)覆盖患者的非手术区域,减少热量流失;甚至在暴露手术部位时,也会用无菌单尽量遮盖其他部位,像给身体“盖被子”一样细心。

术后复苏:从“冷”到“暖”的温柔过渡  

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室。这里的环境更加温暖,护士会轻声询问患者的感受,帮助他们盖上柔软的被子,直到完全清醒。这一过程就像从寒冷的冬天走进温暖的春天,让患者感受到从身体到心理的全面关怀。

医护团队的“隐形温暖”  

除了技术手段,医护团队还会用语言和动作传递温暖。比如,术前轻轻拍患者的肩膀说“别紧张,我们都在”;术中用鼓励的眼神传递信心;术后耐心解释手术情况,缓解患者的焦虑。这些细节虽然看不见,却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关爱。

打破误区:关于手术室温度的常见疑问:

误区1:“低温会冻伤我吗?”  

完全不用担心!手术室的温度经过严格调控,医护团队会全程监测患者的体温。即使感到有点冷,也是暂时的,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误区2:“为什么不能把温度调高一点?”  

高温会加速细菌繁殖,还可能让医疗设备“闹脾气”,反而增加手术风险。低温是科学的选择,而医护团队的保温措施会确保患者不会受凉。

误区3:“穿厚点是不是更保暖?”  

手术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患者无法穿个人衣物。医护团队会通过专业设备和技术,让患者在“无衣”状态下也能保持温暖。

结语:温度与温度的双重守护

手术室的低温,是科学设计的必然选择;而医护团队的暖心守护,则让这片“冷环境”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从术前的预保暖到术中的全方位保温,再到术后的温柔复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用心。下次走进手术室时,不妨放下对“冷”的顾虑——因为在这里,有一群人正在用最温暖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