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乳腺癌术后放疗,为何必不可少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内调祛湿气,告别身体沉重感 成分献血——献给患者的“高科技爱心” 微生物检验——探秘身体“小宇宙” 乳腺癌术后放疗,为何必不可少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乳腺癌术后放疗,为何必不可少

作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文华

当乳腺癌患者完成手术,切除了可见的肿瘤组织后,医生往往会建议进行术后放疗。许多患者和家属会疑惑:既然肿瘤已经切除,为何还要接受额外的放疗呢?事实上,放疗并非 “多余步骤”,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 “查漏补缺” 的关键一环,甚至对部分患者而言,是决定治疗成败的 “最后一道防线”。

手术并非“斩草除根”,残留癌细胞是复发根源

乳腺癌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切除原发肿瘤和受累淋巴结,但受限于当前医学技术,手术无法保证100%清除所有癌细胞。例如,肿瘤边缘可能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病灶,或癌细胞已通过淋巴管、血管扩散至周围组织。这些“漏网之鱼”正是术后复发的隐患。

临床数据显示,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仍有约20%至30%的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肿瘤直径>5cm、淋巴结转移≥4个、切缘阳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而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精准杀灭这些残留癌细胞,可将局部复发率降低50%-70%。

放疗的三大核心作用:控局部、防转移、提生存

局部控制:给手术“查漏补缺”

放疗如同“精准制导的导弹”,通过外照射(如调强放疗)或内照射(如组织间插植)技术,将射线聚焦于手术区域及高危淋巴结区。

对于保乳手术患者,全乳放疗可显著降低同侧乳房复发风险;对于乳房切除术后患者,胸壁和区域淋巴结放疗可减少锁骨上、腋窝等部位的复发。

阻断转移:切断癌细胞的“逃生通道”

乳腺癌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进行。放疗不仅能直接杀灭局部残留癌细胞,还能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机制,降低远处转移风险。

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患者(如淋巴结转移≥4个),术后放疗可使5年远处转移率降低10%至15%,生存率提高5%至8%。

生存获益: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

放疗与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构成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四驾马车”。

多项国际研究(如EBCTCG荟萃分析)证实,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放疗可使10年绝对生存率提高3%至5%。这一获益在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同样显著。

放疗技术的进步:精准打击与副作用最小化

过去,患者对放疗的恐惧常源于皮肤灼伤、疲劳等副作用。但随着技术发展,现代放疗已实现“精准制导”——

调强放疗(IMRT):通过多角度射线束和剂量调节,使高剂量区紧密贴合肿瘤形状,减少对肺、心脏等正常组织的损伤。

大分割放疗:将常规5周的疗程缩短至2至3周,单次剂量提高但总剂量不变,疗效等同且副作用更轻。

部分乳腺照射:仅针对瘤床区域进行放疗,适合低危保乳患者,治疗时间缩短至5天。

数据支持:一项纳入200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从8%降至2%,皮肤损伤从30%降至10%。

患者最关心的五大问题解答

问:放疗会疼吗?

答:放疗本身无痛感,但可能引起皮肤反应(如发红、脱皮)、疲劳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后1至2周出现,3至4周后逐渐缓解。医生会开具皮肤保护剂和止痛药,患者需避免抓挠照射区域。

问:放疗会影响外观吗?

答:对于保乳患者,放疗不会改变乳房外形;对于胸壁放疗患者,可能出现短暂色素沉着,但长期外观影响极小。现代放疗技术已能最大限度保护皮肤弹性。

问:放疗期间能正常生活吗?

答:除照射区域需避免摩擦和暴晒外,患者可正常工作、轻运动(如散步)。建议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避免辛辣食物。

问:年轻患者担心生育和卵巢功能?

答:放疗可能影响卵巢储备功能,但可通过卵巢保护技术(如卵巢移位术)或生育力保存(冻卵、冻胚)降低风险。建议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放疗前与生殖医学专家沟通。

问:放疗需要每天去医院吗?

答:常规外照射通常每周5次(周一至周五),每次10至15分钟,疗程持续3至5周。患者需提前规划时间,但无需住院。

结语

乳腺癌术后放疗,不是 “可做可不做” 的选择,而是基于患者病情、肿瘤特征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清除隐形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减少远处转移、助力长期生存,还能通过精准技术平衡疗效与安全。对于患者而言,了解放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记住,乳腺癌的治疗是一场 “持久战”,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都是并肩作战的 “队友”—— 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更有把握赢得最终的胜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