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内调祛湿气,告别身体沉重感 - 数字报刊系统 中医内调祛湿气,告别身体沉重感 成分献血——献给患者的“高科技爱心” 微生物检验——探秘身体“小宇宙” 乳腺癌术后放疗,为何必不可少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内调祛湿气,告别身体沉重感

作者: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中心卫生院 唐羊柳

在潮湿的梅雨季节,或久居空调房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常感到身体困重、四肢乏力,甚至出现头昏脑胀、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等症状。这些看似不严重却反复困扰日常的小毛病,往往与中医所说的“湿气”有关。中医认为,湿气是自然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当人体调节失衡,湿气过重便会成为致病因素,形成“湿邪”。下面,将从中医视角解析湿气的来源,并提供实用的内调方法,助您轻松摆脱沉重感。

湿气从何而来?内外因共同作用

中医将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两类——

外湿侵袭:多因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所致。例如,夏季空调房内温度过低,毛孔骤然闭合,体内湿气无法通过汗液排出,便会积聚体内。

内湿积聚: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节(如嗜食生冷、油腻、甜食),或长期熬夜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便会内生湿浊。

典型表现——

晨起时舌苔厚腻、口黏乏味;面部易出油,头发易油;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排便不畅,马桶易残留;女性白带增多,男性阴囊潮湿。

内调祛湿的核心:健脾为根本,兼顾脏腑平衡

中医祛湿并非单纯“排水”,而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核心在于健脾,同时兼顾疏肝、补肾、利肺,形成“四维祛湿法”。

健脾祛湿:恢复运化之根本

饮食调理——

推荐食材:薏米(炒后更佳)、赤小豆、茯苓、山药、白扁豆、芡实、陈皮。

经典方剂:四神汤(茯苓、山药、莲子、芡实),可搭配排骨炖煮,每周2-3次。

禁忌:减少生冷(如冰饮、刺身)、甜腻(如蛋糕、奶茶)、油腻(如油炸食品)食物,这些会加重脾胃负担。

案例:一位30岁女性患者,长期腹胀、大便稀溏,舌体胖大有齿痕。建议每日早餐饮用山药薏米粥(山药50g、炒薏米30g、小米适量),配合午间艾灸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疏肝理气:打通湿浊的通路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湿气易停滞。常见于压力大、情绪抑郁者。

推荐茶饮:玫瑰花5朵+陈皮3g+薄荷2g,沸水冲泡代茶饮,可疏肝解郁。

运动建议:每日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或散步时配合深呼吸,促进气机流通。

补肾温阳:提升代谢动力

肾为“先天之本”,主水液蒸腾气化。肾阳不足者,易出现畏寒肢冷、下肢水肿。

食疗方:黑豆核桃粥(黑豆30g、核桃仁15g、大米适量),可加少许肉桂粉温阳。

穴位按摩:每晚睡前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3分钟,引火归元。

宣肺利湿:开启排湿的窗口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气宣发正常,湿气可通过汗液排出。

简易操作:晨起用5克紫苏叶煮水代茶饮,或睡前热水泡脚至微汗(注意避风)。

呼吸训练:每日晨起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每次5分钟,增强肺气。

祛湿误区与注意事项

盲目利水伤正气:长期大量饮用红豆薏米水可能导致口干、乏力,因薏米性凉,需搭配炒制或温性食材(如生姜)。

过度运动耗津液:祛湿初期应以微汗为宜,大汗淋漓反易损伤阳气。

忽视环境调节:梅雨季可使用除湿机,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晴天多晒被褥,避免湿气内侵。

个体化调理:湿气常兼夹其他病邪,如湿热(舌苔黄腻)、寒湿(舌苔白腻)、湿瘀(舌有瘀斑),需辨证施治。例如,湿热者可用冬瓜皮+玉米须煮水,寒湿者可加干姜、肉桂。

日常防湿小贴士

作息规律:子时(23:00至次日1:00)前入睡,助肝胆排毒。

饮食有节: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原则,晚餐避免过晚过饱。

适度运动:每周3至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次30分钟以上。

情绪管理:通过冥想、书法等方式疏解压力,避免肝郁化湿。

结语

湿气调理是一场“持久战”,需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多方面入手。中医祛湿的智慧在于“治未病”,通过日常调理增强体质,使湿邪无隙可乘。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诊,由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愿您通过内调外养,重获轻盈体态与清爽精神!愿您以中医之法为钥,开启健康之门,远离湿气,畅享轻盈自在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