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其中,有益菌群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部分微生物则可能引发感染性疾病。当出现持续发烧、咳嗽、伤口化脓等不适且常规治疗无效时,人们难判病因。而微生物检验作为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能通过科学方法检测致病微生物,为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助力揭开身体 “小宇宙” 的奥秘,找到健康问题根源。
认识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是利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人体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部位采集样本,在实验室分离、培养、鉴定微生物,判断是否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及种类的过程。
其核心目的是为感染性疾病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并非所有不适都需做,主要适用于怀疑微生物感染的情况,如发热超 3 天且病因不明、咳嗽伴胸痛疑肺部感染、伤口化脓不愈、尿频尿急尿痛疑泌尿系统感染等。
需明确的是,它不是 “万能检查”,不能替代血常规、CT 等,而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病情。
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
医生诊断与检验方向确定
身体不适时,患者需及时就医,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如 “发热3天,最高 39℃,伴咽痛,2天前去过密集商场”)、发病时间、活动轨迹等。
医生结合症状、病史综合判断,分析可能感染部位,确定样本类型,如疑肺部感染采痰液、疑泌尿系统感染采尿液。
样本采集
样本采集是关键环节,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不同样本采集方法不同。
痰液采集前用清水漱口,深咳后将肺部痰液存入无菌容器,避免混唾液;尿液采集前清洁外阴,弃初始尿液,接取中段尿液及时送检;血液采集时患者手臂伸直,医护人员消毒后穿刺采血,采后用棉签按压针眼 5至10 分钟,勿揉搓;伤口分泌物采集前医护人员消毒伤口周围,用无菌棉签擦拭分泌物存入无菌管。
患者需遵医嘱准备,不自行更改采集方法,保证样本准确。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包括微生物培养、形态观察、鉴定及药敏试验。
先将样本接种至培养基,放入 35至37℃恒温培养箱培养,使微生物繁殖;细菌培养需 18至24 小时,真菌需数天,之后技术人员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初步判断种类;再用生化反应、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微生物种类,如区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若检出致病菌,需做药敏试验,检测微生物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用药提供指导。
常规检测需 3至7 天,特殊微生物检测更久,患者需耐心等待,确保结果准确。
报告获取与解读
患者按告知时间到窗口领报告,或通过医院 APP 查询。
拿到报告后,重点关注“检验结果” 和 “药敏试验结果”:“未检出致病菌” 说明样本中无致病微生物,“检出 XX 菌” 提示可能感染;药敏结果中 “敏感(S)” 药物为优先用药选择。
但患者不可自行凭报告判断用药,需将报告交给医生,结合症状、其他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维护身体“小宇宙”健康的建议
为减少微生物感染的风险,维护身体 “小宇宙” 的平衡与健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做好日常预防措施,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在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生病后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出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疾病,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增加后续治疗难度;严格遵医嘱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治疗,按时按量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关注特殊人群的健康防护,老人、儿童、孕妇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感染的威胁,日常需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加强营养补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结语
微生物检验是探秘身体“小宇宙”的重要手段,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中作用关键。通过规范流程,能准确识别致病微生物,为治疗提供依据,帮助患者康复。人们也应加深对微生物检验的认识,掌握健康防护方法,维护身体“小宇宙” 平衡,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