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基数庞大。对于乙肝阳性孕妈而言,最大的担忧莫过于将病毒传染给宝宝。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发展,通过规范干预,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成功率已高达95% 以上 。本文将为乙肝阳性孕妈系统介绍科学的母婴阻断方法,帮助孕妈们守护宝宝健康。
认识乙肝母婴传播
乙肝母婴传播是指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在妊娠、分娩或产后,将病毒传播给子代的过程。其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宫内感染,即胎儿在子宫内通过胎盘接触母亲血液感染病毒,发生率10-30%,与母体乙肝DNA载量正相关;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含有大量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感染率70-90%;产后感染,风险较低,母乳喂养或密切接触可能导致传播,需注意母亲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破损情况。若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乙肝 “大三阳” 母亲所生婴儿综合感染率高达70%-90%,“小三阳” 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约10%-20%。
孕期准备与检查
既往确诊乙肝阳性,孕妈应第一时间告知产检医生,以便医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专属的母婴阻断方案。孕期需定期进行乙肝相关检查,主要包括乙肝 “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 抗原、e 抗体、核心抗体)、乙肝病毒定量(HBV DNA)、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等。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孕期抗病毒治疗。一般来说,建议孕24周检测乙肝DNA,若 HBV DNA 水平>2×10? IU/mL,即使肝功能正常,也建议在妊娠28周开始口服替诺福韦酯等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若 HBV DNA 水平>2×108 IU/mL,则建议在妊娠24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替诺福韦酯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过程,降低母体内病毒载量,减少宫内感染风险。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在孕期使用安全性良好,不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但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以防病毒反弹引发病情加重。
分娩方式选择
曾有观点认为剖宫产可降低乙肝母婴传播风险,但目前研究证实,在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下,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在阻断成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分娩方式主要依据产科指征决定,如胎儿大小、胎位、孕妇产道条件等。不过,在分娩过程中,及时清理新生儿口鼻黏液,避免其吸入含有病毒的母血和羊水,是降低产时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医护人员也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新生儿暴露于病毒的机会。
产后阻断关键措施
产后阻断的黄金时间是宝宝出生后的 12 小时内,此时需尽快为宝宝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能迅速中和宝宝体内可能存在的乙肝病毒,乙肝疫苗则刺激宝宝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阻断成功率。关于母乳喂养,众多临床研究表明,母乳中的乙肝病毒含量极低,且宝宝在接受规范联合免疫后,胃肠道黏膜会形成一层保护屏障,能有效抵御病毒入侵。因此,若母亲乳头无破损出血及婴儿口腔黏膜无破损,且宝宝接受了规范的联合免疫,是可以进行母乳喂养的。但在喂养过程中,需密切关注乳头情况,一旦出现破损应暂停母乳喂养。此外,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宝宝接触母亲的血液,比如不与宝宝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用品。
宝宝后续监测与处理
宝宝出生后,需按照0、1、6月的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即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各接种 1 剂乙肝疫苗。在宝宝7-12月龄时,需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判断免疫接种效果。若检测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且抗体滴度≥100 mIU/mL,说明宝宝已获得有效保护;若HBsAg阴性,HBsAb阳性,但滴度<100mIU/ml,提示疫苗应答反应弱,可在2-3岁加强接种1针疫苗;若HBsAg、HBsAb均阴性,提示疫苗无应答,需再次全程接种以免(3针方案)。万一宝宝不幸感染乙肝,目前已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慢性乙肝患儿,可采用核苷(酸)类似物或聚乙二醇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治愈率高,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经治疗,HBsAg转阳性率高,且不容易复发。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控制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乙肝妈妈的自我管理
产后,乙肝妈妈也不能放松警惕,孕期有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妈妈,产后可停药,也可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1-3月,需定期复查肝功能、HBV DNA 定量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降低病毒传染性和维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等。同时,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病情稳定,为宝宝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通过科学认知、规范干预和持续管理,乙肝阳性孕妈完全有能力为宝宝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希望每位乙肝妈妈都能顺利分娩,见证宝宝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