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每天都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接触,还会频繁使用针头、刀片等锐器,这使得他们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皮肤或黏膜意外接触到可能携带病原体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或是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伤。这种情况若不及时、正确处理,可能导致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感染,不仅威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开展。
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应对第一步:立即处理暴露部位
职业暴露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立即对暴露部位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病原体残留,降低感染概率。不同类型的暴露,处理方式有所区别。
对于锐器伤,比如被使用过的针头、刀片划伤或刺伤,先要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注意不能用力按压伤口,以免病原体扩散。
之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伤口,时间至少15分钟,冲洗完毕后,用75%乙醇或0.5%聚维酮碘(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若伤口有必要,可进行简单包扎。
要是伤口较深、出血较多,先拿干净纱布按压伤口止血,同时按上述步骤完成冲洗和消毒。
若发生黏膜暴露,像眼睛、口腔、鼻腔接触到污染物,处理时需针对性操作。
眼睛暴露时,要立即翻开眼睑,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冲洗过程中转动眼球,保证眼睛各部位都能被充分冲洗。
口腔或鼻腔暴露,则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反复漱口、冲洗鼻腔,时间同样不少于15分钟。
当皮肤完整接触到污染物时,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清洗接触部位皮肤,清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
若清洗后发现接触部位皮肤有破损,即便不是被锐器直接划伤,也需按照锐器伤的消毒步骤进一步处理。
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应对第二步:及时报告与记录
完成暴露部位的紧急处理后,要马上向本科室及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记录,为后续处理明确方向。
医护人员需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或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职业暴露情况,报告内容要清晰准确,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暴露方式,比如是锐器伤还是黏膜暴露、具体的暴露部位,暴露源的信息,像患者的基本信息、是否患有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类型,还有暴露部位的初步处理情况。
同时,要配合相关部门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确保表格中的每一项信息都准确、完整,这些记录将为后续的医学处理和随访提供重要依据,不可忽视。
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应对第三步:后续医学处理
根据暴露源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后续医学处理,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协助医院对暴露源(患者)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相关传染病检测,通过检测明确暴露的风险等级,以便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医护人员针对不同传染病暴露,有不同检测与预防措施。
若暴露源确诊或高度怀疑乙肝,而自身未接种乙肝疫苗,或抗体滴度不足,需在暴露24小时内(最迟不超 72 小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面对确诊或高度怀疑丙肝的暴露源,因无特效预防药,医护人员要在暴露后 当天、6个月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及4周、6周RNA检查,期间密切留意身体状况,异常及时就医。
若暴露源确诊或高度怀疑艾滋病,务必在暴露4小时内(最迟不超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服用阻断药,连服28天,服药期定期检测艾滋病抗体,关注药物副作用,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此外,无论暴露源情况,都要按医生建议,定期做相关传染病检测与身体检查,以便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职业暴露的日常预防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诊疗活动,比如使用锐器时,严格遵循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误伤自己。
根据工作需求,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减少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会,在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气溶胶的操作时,更要加强防护。
同时,做好工作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降低环境中病原体的浓度,减少暴露风险。
另外,医护人员要重视自身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等相关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结语
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正确、及时的应对能有效降低感染概率。希望医护人员能重视职业暴露的应对与预防,在专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守护好自身健康,医院也会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共同营造安全的医疗工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