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老年人随意用止痛药致胃出血、术后患者因怕成瘾拒用药延误康复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何疼痛时不能随意用药?不同疼痛该选何药?用药有哪些误区?日常护理能否缓解疼痛?本文为你解答,助你科学应对疼痛。
明确认知:重视疼痛,科学处理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包括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成分的痛苦体验。同时,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可能提示组织损伤、炎症或疾病。
常见疼痛分为两类:急性疼痛(术后痛、外伤痛),突发且持续时间较短;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且易反复发作的疼痛。这两种疼痛的应对方式各有不同。
面对疼痛,需要纠正的是:长期“忍痛”不可取,还可能加重病情,影响睡眠和情绪;而吃药效果不好时,自行加大止痛药剂量也是非常危险。因此,正视疼痛、信任专业指导、科学处理疼痛至关重要。
居家用药原则:安全第一,规避风险
疼痛用药原则旨在最大化镇痛效果,最小化风险。居家使用止痛药,安全第一,谨慎为先。
用药前,明确疼痛原因,偶尔轻微不适可自行用药;仔细阅读说明书,确认是否对症、剂量、次数、禁忌症及注意事项,选最合适的药。
用药中,遵守“最低有效剂量”原则,从最小剂量开始,效果不佳在允许范围内增至最大,不可超量。
用药后,1至2小时评估疼痛是否缓解,效果不佳别立即加药,及时就医;关注副作用,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或药师;急性疼痛症状消失可停药,无需长期服用;自行服药3至5天疼痛未缓解、反复或加重,及时停药就医。
未经医生指导,勿随意叠加、长期服用止痛药。布洛芬长期服会致胃部不适,对乙酰氨基酚长期用会致肝损伤。慢性疼痛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并结合其他缓解手段。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前要向医生说明病情,防药物加重原有疾病。
不同人群用药:关注特殊,谨慎用药
老年人:代谢慢,用药剂量减半或遵医嘱,避免用吲哚美辛等刺激肠胃和肾脏的药,优先选乙酰氨基酚等温和药,用药后观察不良反应。
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算剂量,避免用成人止痛药,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选布洛芬混悬液、乙酰氨基酚滴剂等儿童专用剂型,用药前核对说明书。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多数止痛药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布洛芬孕晚期禁用,吗啡类药物哺乳期避免用。务必在医生指导下选安全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孕期短期内可用,但不可自行决定。
有基础疾病患者:胃病患者避免用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可选肠溶片或搭配胃黏膜保护剂;肝病患者慎用对乙酰氨基酚;肾病患者减少止痛药剂量,定期查肾功能。
护理细节:多管齐下,缓解疼痛
急性疼痛护理需讲究方法。
术后疼痛可通过调整体位、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例如,腹部术后应采取屈膝卧位,以避免牵拉伤口而加重疼痛。
外伤引起的肿痛需分阶段处理:48小时内应冷敷以减轻肿胀,48小时后则改为热敷,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若疼痛影响睡眠,可拉上遮光帘,并将环境调节至安静状态,为休息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助力通过休息来缓解疼痛。
慢性疼痛的护理需要长期坚持。
腰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坐时应在腰部垫上靠枕,站时则需保持挺胸收腹的姿势,同时避免弯腰提重物。
关节痛患者可以通过慢走、关节拉伸等温和的康复运动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以防造成损伤。
此外,常用温热毛巾敷于疼痛部位,每次持续15至20分钟,借助热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减轻疼痛不适。
心理与饮食护理应同步进行。
疼痛容易引发焦虑和烦躁情绪。家人可以多陪伴并与之沟通,通过帮助患者听音乐、聊天、观看喜欢的节目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患者自身也可尝试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身心的方法,以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
在饮食方面,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例如胃病患者在服用止痛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辣椒和饮酒,以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同时,多摄入蔬菜、水果、瘦肉等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身体修复,间接缓解疼痛。
结语
疼痛用药规范至关重要,护理细节能助力缓解。面对疼痛别慌张,先明确原因,再合理用药、细致护理。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乱用药”损害身体。科学应对,才能有效缓解疼痛,守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