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一旦发生多人进食相同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很可能是食物中毒。此时,及时明确“元凶”至关重要。卫生微生物实验室便是通过科学手段,从患者样本和可疑食物中快速查找致病微生物的关键环节。
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因多样,其中微生物污染是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不同微生物引发的中毒症状虽有相似之处,但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差异显著。比如,沙门氏菌中毒可能需要针对性的抗菌治疗,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耐热性强,需重点关注食品溯源和销毁,避免更多人误食。若仅依靠症状判断,容易出现误判,延误处理时机。因此,通过专业的微生物检验,精准识别致病微生物种类,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当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时,实验室的检验工作通常从以下几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样本采集与运送
准确的检验始于合格的样本。
实验室需要获取两类关键样本:一是患者的生物样本,如粪便、呕吐物或血液;二是可疑的剩余食物、食品加工工具表面涂抹物或厨房环境样本。
样本必须在发病早期采集,越早越能反映真实情况。采集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以保证微生物的活性。
第二步:直接检测与快速筛查
对于发病急、进展快的中毒事件,实验室会优先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例如,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可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几小时内得出结果。
同样,诺如病毒等常见病毒性病原体也可通过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PCR)在数小时内完成筛查。
这些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在病原体数量较少时即被检出,为早期预警和干预提供依据。
第三步:微生物培养与分离
尽管快速检测技术发展迅速,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仍是确认病原体的“金标准”。实验室技术人员会将样本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这类培养基含有特定成分,可抑制非目标菌生长,促进目标致病菌繁殖。例如,沙门氏菌常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副溶血性弧菌则使用TCBS琼脂或者弧菌显色培养基。
培养通常在36℃恒温条件下进行,部分海产品相关病原体需在较高盐浓度下培养。经过18至48小时,若培养基上出现可疑菌落,技术人员将进一步进行纯培养,以获得单一菌种用于后续鉴定。
第四步:病原体鉴定
获得纯培养物后,需进行准确鉴定。
传统方法包括观察菌落形态、染色镜检以及一系列生化试验。例如,通过检测细菌对不同糖类的发酵能力、酶活性等特征,可初步判断其种类。
现代实验室更多采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通过分析细菌的生化反应谱,结合数据库比对,在数小时内完成鉴定。
此外,质谱分析技术(如MALDI-TOF MS)可通过检测微生物蛋白质指纹图谱,实现快速、精准的种属鉴定,大大缩短检验周期。
第五步:分子溯源与耐药性分析
在确认致病菌种后,为查明污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实验室会进行分子分型。常用方法包括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全基因组测序(WGS)。这些技术能比较不同样本中病原体的基因相似性,判断是否为同一来源,对追溯污染环节、控制疫情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室会进行药敏试验,明确致病菌对各类药物的敏感程度。这一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在重症病例中,可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性加剧。
第六步:结果报告与防控建议
所有检验数据经审核确认后,实验室将出具正式检验报告,明确致病微生物种类、检出情况及耐药信息。报告将及时提交给公卫科室和其余相关部门,为公共卫生决策和患者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食物中毒都能检出致病微生物。若患者已使用抗生素、样本采集不及时或致病因子为非生物性(如化学物质),可能导致检测结果阴性。因此,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检验需紧密结合,综合判断。
结语
总之,微生物检验是查明食物中毒原因的核心手段。通过规范的采样、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严谨的分析流程,实验室能够在短时间内锁定“元凶”,为患者救治、疫情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持。公众在发生疑似中毒时,应妥善保留剩余食物和呕吐物、粪便样本,并及时就医和报告,以便尽早开展检验,防止事态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