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张大爷突然口角歪斜、说话含糊,家人以为是“没睡醒”,直到两小时后发现他右侧肢体无法动弹才送医。虽然抢救及时,但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他留下了偏瘫后遗症。医学研究表明,中风后每延误1分钟,大脑就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而黄金救治时间仅3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及时干预,能大幅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甚至让患者恢复如常。而抓住这个黄金时间的关键,就是学会快速识别中风信号。
中风为何如此凶险
中风(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占85%)——脑血管被血栓堵塞,类似“水管被泥沙堵住”。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出血,如同“水管爆裂”。
无论哪种类型,大脑细胞都会因缺氧快速死亡。3小时内是溶栓或取栓的黄金窗口期,此时及时疏通血管,70%以上患者可避免严重残疾;超过6小时,脑细胞已大面积坏死,治疗难度和后遗症风险将成倍增加。
5个“突然”信号,抓住中风前兆
中风发作前,身体会发出“求救信号”,记住“FAST”口诀快速识别:
Face(脸)——突然歪斜
表现: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或刷牙时漏水。
原理:面部神经受脑部病变影响,导致肌肉控制失调。
案例:李阿姨晨起发现右脸麻木,对着镜子练习“挤眉弄眼”时发现右侧无法动弹,立即就医确诊中风。
Arm(手臂)——突然无力
表现:平举双臂时,一侧手臂迅速下垂,或握不住筷子、扣不上纽扣。
原理:运动神经受损导致肌肉无法收缩。
提醒:若症状持续超过10分钟,需高度警惕。
Speech(语言)——突然含糊
表现:说话像“含着热土豆”,或完全无法理解他人话语。
原理:大脑语言中枢(如布洛卡区、韦尼克区)受损。
误区: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或“没睡醒”,延误就诊。
Time(时间)——立即拨打120
关键动作:记录发病时间,切勿自行驾车送医!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和药物,可边转运边启动绿色通道。
提醒:即使症状缓解(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需在24小时内就医,因为30%的TIA患者会在3天内发生严重中风。
隐藏信号——突发剧烈头痛(出血性中风特征)
表现:头痛如“炸裂感”,伴随呕吐、颈项强直。
原理:脑内出血压迫脑组织,引发颅内压骤升。
警示:高血压患者若出现此类头痛,需立即就医。
黄金3小时内,急诊科如何抢救
患者送医后,急诊科会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分秒必争完成以下步骤:
快速评估(10分钟内)
使用NIHSS评分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区分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
针对性治疗(关键3小时)
缺血性中风——
静脉溶栓:注射阿替普酶(rt-PA),溶解血栓(需在发病4.5小时内,但3小时内效果最佳)。
血管内取栓:通过导管机械取出大血管血栓(适用于大血管闭塞患者)。
出血性中风——
控制血压:使用降压药防止出血加重。
手术干预:如脑内血肿清除术或动脉瘤夹闭术。
后续管理
24小时内启动二级预防: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控制血压血糖。
早期康复:发病48小时后开始肢体功能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预防中风,从日常做起
控制“三高”
血压:目标值<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130/80mmHg)。
血糖: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高危人群<1.8mmol/L)。
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增加全谷物、蔬菜和鱼类摄入。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戒烟限酒:吸烟者中风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倍;男性每日酒精摄入<25克,女性<15克。
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颈动脉超声、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
房颤患者需抗凝治疗,预防心源性栓塞。
结语: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中风可防可治,关键在“早”。多一份警惕,少一分遗憾。并非“老年病”,近年来35岁以下患者占比逐年上升。记住:中风救治没有“再等等看”的余地,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让大脑承受不可逆的损伤。”。希望这篇文章能帮您和家人掌握中风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争取到黄金3小时,让生命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