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疾病活动期,肠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状态,消化吸收功能显著下降。此时,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不仅能减轻肠道负担,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还能为机体提供充足营养,助力肠道修复。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饮食要点。
把握核心饮食原则
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饮食核心原则是减轻肠道负担、保证营养供给、避免刺激肠道。
肠道在活动期十分脆弱,过于复杂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会让肠道 “加班加点”,加重损伤。因此,食物应尽可能易消化,以减少肠道的消化吸收压力。同时,疾病本身会消耗机体大量能量和营养素,若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延缓病情恢复,所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至关重要。另外,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必须严格避免。
科学选择食物品类
1.优先选择的食物
主食类:精制米面,如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等。其膳食纤维含量低,易被肠道消化吸收,能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蛋白质类:鸡蛋(水煮蛋、蛋羹为宜)、去皮鸡肉、刺少的鱼类(如鲈鱼、鳕鱼)、煮烂的猪瘦肉和牛瘦肉,以及脱脂牛奶或酸奶(部分患者可少量尝试,需注意耐受情况)。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肠道黏膜修复。
蔬菜类:菠菜叶、生菜叶等嫩叶菜,食用前需彻底煮熟煮软,避免生食。这类蔬菜相对易消化,能提供一定维生素和矿物质。
水果类:去皮并蒸熟的苹果(膳食纤维变软,对肠道刺激小)、成熟香蕉(富含钾元素,可补充因腹泻丢失的电解质)。
2.谨慎选择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如粗粮(燕麦、糙米、玉米)、芹菜、韭菜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较多,在肠道内会促进肠道蠕动,可能加重腹泻和腹痛症状。
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花椒、生姜、大蒜、酒精、咖啡、浓茶等。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使炎症加重。
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等。油腻食物难以消化,会增加肠道的消化负担,还可能引起腹泻。
易产气食物:如豆类(黄豆、绿豆、红豆)、洋葱、大蒜、红薯、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加重肠道不适。
注重营养补充与支持
炎症性肠病活动期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问题,因此需要注重营养补充与支持。
1.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腹泻会导致机体丢失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 B 族、维生素 C、钾、钠、钙、铁等。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通过服用营养补充剂来补充。同时,在饮食中也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 C 的猕猴桃(熟透且少量食用)、富含铁的瘦肉等。
2.必要时使用肠内营养制剂
对于病情较重、进食困难或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肠内营养制剂是一种营养全面、易于消化吸收的特殊膳食,能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素,且对肠道的刺激小。它可以作为主要的营养来源,也可以作为饮食的补充。
掌握饮食管理的细节
1.少食多餐:患者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每天可以吃 5 - 6 餐,每次进食量不宜过多。这样能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肠道负担,同时也能保证机体持续获得营养。
2.细嚼慢咽:进食时要细嚼慢咽,将食物充分咀嚼后再咽下。充分咀嚼能使食物变得细小,便于肠道消化吸收,减轻肠道的工作压力。
3.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干净,避免食用变质、不洁的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净去皮,餐具要定期消毒。防止因饮食不洁引起肠道感染,加重病情。 4.记录饮食日记:患者可以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进食量以及进食后的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通过饮食日记,患者可以发现哪些食物适合自己,哪些食物会引起不适,从而更好地调整饮食。总之,炎症性肠病活动期的饮食管理对病情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要在遵循上述饮食原则和要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若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