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门诊,常听到患者因髋关节疼痛而苦恼:“腿疼得没法走路,穿袜子都得人帮忙”“吃药贴膏药都不管用,医生说要换关节,可我怕手术风险大”。很多人对髋关节置换陌生又恐惧,觉得这是“大手术”能拖就拖,却不知拖延会让疼痛加剧,影响生活质量。其实,如今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已很成熟,术后很多人能正常走路、散步,甚至做轻度运动。下面就为大家讲清关键知识,消除恐惧,正确面对手术。
什么是髋关节置换的定义和原因
髋关节位于大腿根,是股骨和骨盆的“连接枢纽”,结构像“球窝”,能让我们灵活活动,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当它因疾病或外伤受损,如股骨头坏死、严重骨关节炎,“球窝”结构磨损变形,活动时剧痛难忍,保守治疗无效时,就需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原理是切除受损股骨头,清理髋臼磨损部分,换上由金属、陶瓷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髋关节,让“球窝”重新灵活活动,缓解甚至消除疼痛。目前这项手术成功率超过95%,术后恢复快,住院1周左右、2-3个月基本可恢复正常生活,并非“高风险手术”。
哪些人需要做髋关节置换
不是所有髋关节疼都要换关节,只有疼痛严重影响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才需考虑。以下几类人适用:
严重骨关节炎患者:髋关节疼半年以上,吃药、理疗无效,走路疼,出现长短腿、走路跛行,上下楼、坐椅子费劲。
股骨头坏死患者:因外伤、长期喝酒、吃激素等导致股骨头坏死,关节塌陷变形,负重剧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使髋关节僵硬畸形,影响活动,生活不能自理。
严重髋关节外伤患者:如摔断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愈合后股骨头坏死,关节功能受损。
是否手术需骨科医生通过检查评估,疼痛严重影响生活时别拖延,越早手术恢复越好,还能避免并发症。
手术前要做哪些准备?让手术更顺利
术前准备分身体准备和生活准备两方面:
身体准备:做全面检查,确保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无严重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调整用药,长期吃抗凝药提前告知医生,按医嘱停药或换药。提前练习术后动作,如用助行器走路、正确翻身、床上抬腿。
生活准备:改造家居环境,安装扶手,清理杂物,准备高椅子。准备术后用品,如防滑拖鞋、宽松裤子、湿巾、易消化食物等。安排好陪护人员,术后1-2周需人协助康复训练。
手术过程复杂吗?10分钟看懂流程
术前麻醉: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麻醉前医生会沟通缓解紧张。
手术操作:通常需1-2小时,分四步。先消毒切开皮肤,避开神经血管,暴露受损关节;再切除受损关节,清理病变组织,打磨髋臼;接着安装人工关节,调整位置和松紧度;最后缝合伤口。
术后住院:术后观察1-2小时,确认无异常送回病房,住院7-10天,医生观察伤口,指导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是关键!做好4点,快速恢复
术后康复分三个阶段:
术后早期(住院期间,1-7天):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定期换药。术后第1-2天下床站立、短距离行走,卧床时做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按医嘱服用止痛药。
术后中期(出院后1-3个月):坚持康复训练,如直腿抬高、髋关节外展等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避开深蹲、盘腿坐等危险动作,逐渐增加行走距离,术后2-3个月可尝试上下楼梯。
术后长期(3个月后-终身):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回医院,之后每年一次。保持健康习惯,控制体重,选择散步、游泳等适合的运动。
解答最关心的3个误区
误区一:人工关节有寿命,换了还得再换,能不换就不换?
人工关节使用寿命通常15-20年,保护好能用更久,二次置换技术也成熟。拖延手术会增加难度,得不偿失。
误区二:术后只能慢慢走,不能做任何运动?
术后3个月后可做散步、游泳等低负重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关节脱位或磨损。
误区三:年纪大了做不了手术,风险太高?
年龄不是禁忌,身体状况好,80岁也能手术。长期卧床易引发并发症,手术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风险。
髋关节置换是帮助受损关节“重生”的方法。若髋关节疼痛影响生活,及时就诊评估是否手术。术前做好准备,术后坚持康复,多数人能重新正常走路。记住,人工关节需爱护,按医生指导做,它能陪我们很久,帮我们找回走路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