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过献血经历,都希望自己捐献的血液能帮助他人,但部分血液会因各种原因被判定为不合格并报废。不少人疑惑:不合格血液是什么情况?为何会报废?报废流程是怎样的?本文将科普这些知识,帮大众消除误区,明确自身在保障血液安全中的作用。
合格血液的 “旅程”
要理解不合格血液,需先了解合格血液从献血到临床使用的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任一环节不达标都可能导致血液不合格。献血环节,工作人员先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测血压、血型、血红蛋白等,确认符合要求后规范采血。采血后,专业团队将血液从献血点运往血站,运输中严格控温、防剧烈震动。
到达实验室后,工作人员检测血液多项指标,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等,达标血液才能进入储存环节。储存时,合格血液按类型和用途存放在对应温度的设备中,如全血和红细胞存于4℃左右医用冰箱,血小板存于22℃左右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等待临床调用。
不合格血液的常见原因
(一)献血者自身健康问题
这是导致血液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献血前的健康检查中,如果发现献血者存在血压过高或过低、贫血等健康问题,此类献血者会判定为不符合献血标准,不采集其血液。此外,若献血者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由于这些疾病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所以其血液也无法用于临床,会被直接判定为不合格。
(二)血液采集过程不达标
采血场所卫生条件、器具的无菌状况至关重要,如果采血场所卫生条件差,采血袋、针头等采血器具未经过严格的无菌处理,存在污染情况,那么采集到的血液会受到污染,成为不合格血液。采血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血液不合格,比如采血时未正确消毒献血者皮肤、采血人员手部污染,均可能导致血液污染,成为不合格血液。
(三)血液运输环节出问题
血液对运输温度有严格要求,不同类型的血液所需的运输温度不同,如全血运输温度需控制在2-10℃。若运输过程中冷藏设备出现故障,导致运输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血液质量会受到影响,进而成为不合格血液。另外,运输过程中的剧烈震动会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造成溶血,同样会使血液不合格。
(四)血液检测结果不达标
血液检测是判断血液是否合格的关键环节。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按标准要求留取血液检测标本,送到血站实验室。实验室进行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检测。经过严格检测,如发现传染病病毒抗体,则判定为不合格血液。
(五)血液储存环节失误
储存温度失控是储存环节导致血液不合格的其中一个原因,若血库冰箱等储存设备出现故障,储存温度超出正常范围,会加速血液的变质,使血液失去使用价值。血液都有规定的保存期限,如全血一般保存35天左右,超过保存期限后,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会逐渐减少,质量下降,无法再用于临床,会被判定为不合格。此外,储存过程中,如果血液袋出现破损,会导致血液受到污染,成为不合格血液。
(六)特殊情况导致血液不合格
部分献血者在献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近期存在高危行为,如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等,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血液安全,献血者告知相关情况后,其捐献的血液会被判定为不合格。另外,血液运输到医院后,在临床使用前,医护人员会对血液进行再次检查,如果发现血液袋内出现异物、血液颜色异常等情况,为了保障受血者安全,这类血液也会被判定为不合格,不得用于临床。
不合格血液的报废流程
初步判定与隔离:工作人员发现血液可能不合格时,立即将其与合格血液分开存放,避免混淆,并在储存容器贴 “待报废” 标签,防止误拿误用。
复核确认:工作人员对可能不合格的血液再次检测或审核,确认不合格则正式判定,若发现误差且血液达标,就将其归为合格血液,进入正常流程。
血液放行:工作人员确认每批血液中的不合格血液已被识别,数量正确,移入不合格品区。
规范销毁:不合格血液按医疗废弃物处理标准,通常采用焚烧方式销毁,确保焚烧充分防污染,并有专人监督,防止其流入社会危害公众健康和环境。
血液报废不是 “浪费”,而是保障受血者安全的必要措施。希望本文能帮助大众了解不合格血液知识,共同保障临床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