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10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乙肝防治有妙招,疫苗接种是关键 - 数字报刊系统 乙肝防治有妙招,疫苗接种是关键 乳腺癌手术麻醉苏醒期的观察重点 膜性肾病新突破:抗nephrin抗体揭秘 揭秘不合格血液:报废流程背后的原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乙肝防治有妙招,疫苗接种是关键

作者:南宁市武鸣区灵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晓琳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传染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患者基数大。乙肝病毒主要侵袭肝脏,若未及时防控,不仅会损害个人健康,还可能给家庭带来负担。不过,乙肝可防可控,在众多防控手段中,疫苗接种是最关键且有效的方式。本文将从乙肝认知、疫苗接种、日常防护及误区解答等方面,进行严谨且易懂的科普,帮助大众掌握科学防治方法。

认识乙肝:明确本质与危害

乙肝并非 “肝病” 统称,而是特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脏疾病。该病毒会持续损伤肝脏细胞,感染后的症状表现存在差异:短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易被忽视;长期若病毒未得到控制,会发展为慢性乙肝,进而可能引发肝硬化,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对生命健康威胁极大。同时,乙肝还可通过特定途径传染给他人,因此做好防治工作十分必要。

疫苗接种:乙肝防治的关键环节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其原理是将处理后无致病性的乙肝病毒片段注入人体,促使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时,体内抗体能快速阻止病毒感染肝脏细胞,从而实现预防效果。

称疫苗接种为 “关键一步”,是有数据支撑的:规范接种后,90% 以上的接种者能有效避免乙肝病毒感染;而未接种人群接触病毒后,感染风险大幅上升,且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概率更高。

部分人认为 “乙肝疫苗只管一时”,这种认知错误。规范接种后,抗体通常能维持多年,但随时间推移抗体水平可能下降,并非疫苗 “无用”,只需定期到医院检测抗体,不足时及时补种即可,无需频繁接种。

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与注意事项

不同人群接种需求和方式不同。新生儿是重点人群,因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新生儿出生 24 小时内需接种第一针,后续按规定完成剩余剂次。儿童和青少年若未接种过或抗体不足,需按 “0-1-6 个月” 程序补种,即第一针后间隔 1 个月打第二针,再间隔 5 个月打第三针。医护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经常输血者等高危人群,接触病毒概率高,无论年龄均需积极接种,且接种后要定期监测抗体水平。

接种后需遵守注意事项:现场观察 30 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的过敏反应,虽过敏概率低,但能最大程度保障安全;接种后 1-2 天内,接种部位避免接触水,防止局部感染;建议每 1-2 年进行一次乙肝抗体检测,若抗体水平低于保护阈值,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打。

乙肝防治的日常防护措施

日常防护也能降低感染风险。要避免高危行为: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这些物品若沾染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液,易造成传播;看病、打针等医疗行为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在无资质场所接受服务,防止因共用医疗器械感染;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预防病毒通过体液传播。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虽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不通过消化道传播,但良好卫生习惯可减少其他病原体感染风险,间接保护肝脏健康。若不慎接触乙肝患者血液或体液且皮肤有伤口,需立即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消毒,必要时就医咨询。

乙肝防治的常见误区解答

误区一:“接种过疫苗,就永远不会得乙肝”。实际接种后抗体并非终身有效,随时间推移水平可能下降,此时接触病毒仍有感染风险,需定期检测抗体,不足时补打。

误区二:“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通过消化道传播,与乙肝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安全,无需恐慌。

误区三:“成年人不用打乙肝疫苗”。成年人若未接种过、接种史不详、抗体不足或属于高危人群,均需接种,不能因抵抗力强就忽视。

误区四:“乙肝疫苗有副作用,不敢打”。乙肝疫苗经严格安全性检测,接种后可能出现接种部位轻微红肿、疼痛或短暂低热,这些反应会自行消退,严重副作用概率极低,接种益处远大于风险。

乙肝可防可控,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接种或补种疫苗;日常生活中坚持做好防护,避免高危行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希望大众重视乙肝防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