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常遭“隐形困扰”——口干,它影响进食、说话,还可能引发口腔感染等并发症。虽放疗对控瘤很关键,但唾液腺受损致口干或长期存在。不过别担心,通过科学护理,症状能有效改善。本文将解析其机制,分阶段介绍改善策略,助患者重获舒适。
放疗后口干:为何会发生?
放疗是鼻咽癌的核心治疗手段,但唾液腺对辐射高度敏感。当腮腺、颌下腺等主要唾液腺受到照射后,其分泌功能会逐渐减退。这种损伤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取决于放疗剂量和个体差异。
此外,放疗还可能干扰口腔的神经调节系统,影响唾液分泌的“开关机制”。部分患者会感觉“明明口渴,却分泌不出唾液”。同时,放疗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会进一步破坏唾液腺导管,导致分泌物黏稠、难以排出,加重口干症状。
急性期护理:放疗期间及结束后3个月内的关键措施
放疗期间至结束后3个月是唾液腺功能恢复的“黄金窗口期”,此时采取积极护理可最大限度减少长期损伤。
1. 口腔清洁:温和为先
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漱口水或刺激性牙膏,这类产品会加速口腔黏膜脱水。建议选择无糖、无薄荷的专用漱口水,或用淡盐水(200毫升温水+1克盐)轻轻含漱,每日4~5次。含漱后不要立即吐出,可让液体在口腔内停留10~15秒,充分湿润黏膜。
2. 饮食调整:润物细无声
食物选择以“湿润、软烂”为原则。例如,将米饭煮成粥,肉类剁成肉末炖汤,蔬菜蒸熟后拌入少量橄榄油。避免食用干硬、粗糙的食物,如饼干、坚果,这类食物可能划伤干燥的口腔黏膜,引发疼痛或感染。进食时,可准备一小杯温水随时润喉,但需注意小口慢咽,避免呛咳。
3. 环境优化:打造“湿润小气候”
干燥的空气会加速口腔水分蒸发。在室内放置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50%~60%;若没有加湿器,可在暖气片上搭一条湿毛巾,或用喷雾瓶定期向空气中喷洒细密水雾。外出时佩戴口罩,既能减少灰尘刺激,又能形成局部湿润环境,缓解口干不适。
慢性期管理:长期症状的改善与功能重建
放疗结束3个月后若口干仍存,需系统长期管理,重点是“替代唾液功能”与“促进腺体修复”。
医学干预方面,人工唾液有凝胶和喷雾两种类型,能快速缓解干燥。喷雾型应喷向口腔两侧颊黏膜,凝胶型可在睡前涂于舌下和牙龈,减少夜间水分流失。部分患者医生会开匹罗卡品等促唾液分泌药,但需严格遵医嘱,此类药可能有出汗、尿频等副作用,青光眼或哮喘患者要慎用。
中医调理讲究辨证施治。放疗后口干多属“阴虚燥热”或“气阴两虚”。阴虚型常伴手足心热、失眠,可饮麦冬石斛茶(麦冬10克、石斛5克,沸水冲泡);气阴两虚型易疲劳、气短,适合黄芪太子参汤(黄芪15克、太子参10克,与瘦肉同炖)。中药调理必须经专业中医师辨证,不可自行盲目进补。
功能康复上,唾液腺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助残留腺体恢复。洗净双手,用食指指腹从耳前沿下颌骨向下轻柔推压,每次5分钟,每日2次,按摩后含漱少量温水排出分泌物。吞咽功能训练能增强口腔肌肉协调性,减少食物残留,可做空吞咽练习,闭口用舌尖抵住上颚做吞咽动作;也可戴口罩咀嚼无糖口香糖(避免吞咽),每次5分钟,每日3次。
特殊情况应对:感染与龋齿的预防
口干患者的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易滋生细菌。若出现口腔黏膜白斑、溃疡或持续疼痛,可能是真菌感染(如鹅口疮),需及时就医,使用抗真菌药物。
放射性龋齿是另一常见并发症,表现为牙齿表面快速脱矿、变黑。预防关键在于减少酸性物质残留:避免饮用碳酸饮料,进食后用清水漱口,睡前使用含氟凝胶涂抹牙齿(需牙医指导)。
预防胜于治疗:放疗期间的“腺体保护战”
现代放疗技术(如调强放疗)可通过精准定位减少对唾液腺的照射剂量。治疗前,患者可与放疗团队沟通,了解是否采用保护正常组织的技术。
此外,氨磷汀是一种选择性保护正常细胞的药物,可在放疗前使用,但需评估个体耐受性。治疗期间定期进行唾液流量检测,有助于医生调整护理方案。
结语:医患携手,共克口干难题
改善放疗后口干是场“持久战”,需患者、家属和医护团队紧密配合。患者要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复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护理计划。要相信,口干并非不可战胜,科学护理能让众多患者重享进食乐趣、重拾笑容,在持续关怀中找到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