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皮肤发痒,随手一抓就冒出一片片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形状不规则,有的像地图,有的像云朵,严重时还会连成片,甚至伴随眼皮、嘴唇肿胀。这种让人又痒又闹心的皮肤病,就是大家常说的 “荨麻疹”,也叫 “风疙瘩”“风疹块”。很多人疑惑,荨麻疹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它和 “过敏” 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生活中隐藏的各种过敏诱因,正是引发荨麻疹的 “隐形杀手”。
荨麻疹:过敏引发的“皮肤风暴”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医学上称为“风团”(Wheals)或“血管性水肿”。它的核心机制是:免疫系统误将某些无害物质(过敏原)视为“敌人”,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导致皮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水肿性红斑,伴随剧烈瘙痒。
1.典型症状:
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或白色凸起斑块,边缘清晰,形似“地图”;
瘙痒剧烈,夜间可能加重;
斑块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能伴随喉咙肿胀、呼吸困难、腹痛、头晕等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
2.分类提示:
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多由明确过敏原诱发(如食物、药物);
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诱因常难以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或压力有关。
这些常见诱因,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荨麻疹的诱因复杂多样,过敏原只是其中一部分。以下是生活中需要警惕的“隐形杀手”:
1.食物过敏:不只是海鲜和芒果
食物是急性荨麻疹的常见诱因,但过敏原因人而异。常见“高危食物”包括:
高蛋白类:海鲜(虾、蟹)、鸡蛋、牛奶、坚果(如花生);
发酵食品:酒类、奶酪、腌制品(含亚硝酸盐);
水果类:芒果、菠萝、草莓(含组胺释放成分);
添加剂:人工色素、防腐剂(如苯甲酸酯)。
提示:若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并咨询医生进行过敏原检测。
2.药物反应:抗生素和止痛药需谨慎
某些药物可能直接或间接诱发荨麻疹,尤其是: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布洛芬;
中药制剂:部分含动物蛋白或重金属的成分。
案例:一位患者因感冒服用阿莫西林后全身起风团,停药并抗过敏治疗后痊愈。
3.感染因素:细菌、病毒“乘虚而入”
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等感染可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诱发荨麻疹,尤其是儿童。此外,幽门螺杆菌(胃部细菌)、真菌感染也可能成为“帮凶”。
建议:若荨麻疹反复发作且无明确过敏原,建议排查慢性感染(如尿常规、胃镜检查)。
4.物理刺激:冷热、压力、摩擦都可能触发
部分患者的荨麻疹与物理因素有关,称为“物理性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接触冷水或冷空气后发作(如冬季游泳);
胆碱能性荨麻疹:运动、情绪激动或进食热食后,体温升高诱发;
压力性荨麻疹:长期受压部位(如腰带处)出现红斑;
人工荨麻疹:皮肤被搔抓或划写后隆起(俗称“皮肤划痕症”)。
5.环境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毛屑
春季花粉、家中尘螨、宠物毛发是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诱发荨麻疹。
防护建议:
春季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
定期清洗床品,使用防螨罩;
避免饲养宠物,或限制其进入卧室。
6.系统性疾病:甲状腺、免疫问题需关注
少数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提示:若荨麻疹持续>6周且常规治疗无效,建议筛查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
预防与管理:从细节入手,减少发作
1.荨麻疹虽难以根治,但通过规避诱因和科学管理,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
2.记录“触发日记”:记录发作时间、饮食、活动、环境等信息,帮助识别诱因;
3.避免过度搔抓:搔抓会加重瘙痒,可用冷敷或抗组胺药膏缓解;
4.谨慎用药: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避免自行服用可疑药物;
5.管理压力:长期焦虑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可通过运动、冥想放松身心;
6.及时就医:若出现呼吸困难、腹痛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结语
荨麻疹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了解它与过敏的关联,警惕生活中的各种诱因,做好预防和应对,就能有效减少它的困扰。记住,过敏体质人群尤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若频繁出现荨麻疹,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有针对性地避免接触,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