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是一种发生在脑部动脉血管上的局部异常膨出。它并非肿瘤,而是血管壁因各种原因变得薄弱后形成的病理性扩张。尽管许多脑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出血,将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急症,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因此,了解脑动脉瘤的成因、识别风险、掌握科学的诊疗方法,对预防严重后果具有重要意义。
脑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脑动脉瘤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血管壁的先天性结构缺陷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人群的动脉中层发育不全或弹性层存在薄弱点,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出。此外,高血压是明确的危险因素,持续的高压状态会加速血管壁的损伤和扩张。其他如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外伤以及某些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多囊肾)也与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吸烟、酗酒、长期精神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
脑动脉瘤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进行脑部影像检查时被偶然发现。部分较大的动脉瘤可能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引起特定症状。例如,压迫动眼神经可导致一侧眼睛睁不开、瞳孔散大或复视;压迫视神经则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这些症状通常进展缓慢,容易被误认为是眼部或神经系统其他问题。
一旦动脉瘤破裂,症状则突然且剧烈。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的、剧烈的头痛,患者常形容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甚至迅速昏迷。这种情况属于医疗急症,必须立即就医。
如何诊断脑动脉瘤?
当怀疑脑动脉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对于突发剧烈头痛的患者,首先进行头颅CT检查,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若CT结果提示出血,接下来通常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出血来源。
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该检查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并利用X线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后续治疗提供精确依据。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成像(CTA)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它们无需住院,操作简便,适合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但其分辨率低于DSA,发现异常后通常仍需DSA进一步确认。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治疗脑动脉瘤的目标是防止其破裂或再出血,主要手段包括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
1.手术夹闭
这是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在全身麻醉下,医生通过开颅手术暴露动脉瘤,使用特制的金属夹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阻断血流进入瘤腔,从而消除破裂风险。这种方法直接处理病灶,效果确切,尤其适用于形态不规则、宽颈或合并血肿的动脉瘤。但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存在感染、脑组织损伤等手术风险。
2.血管内介入栓塞
这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微创技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在X线引导下送入脑动脉瘤内,然后填入细小的金属弹簧圈,使瘤腔内形成血栓,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对于宽颈或复杂形态的动脉瘤,还可使用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辅助栓塞。介入治疗无需开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但部分患者存在弹簧圈压缩或动脉瘤复发的可能,需要定期随访。
如何预防和管理?
对于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是否立即治疗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评估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增长趋势以及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家族史。小型、形态规则、无症状的动脉瘤可选择定期影像随访,监测其变化。
无论是否接受治疗,控制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所有患者都应积极管理血压,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脑动脉瘤虽然潜在风险高,但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可以早期发现,现代医学已具备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大家提高对脑动脉瘤的认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有效降低破裂出血带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