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作为现代医学中治疗疾病、修复损伤的重要手段,每年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然而,手术并非万无一失,术后感染便是其中一项不容忽视的风险。一旦感染发生,不仅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更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了解术后感染的防控措施,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至关重要。
一、了解术后感染
术后感染指手术后在手术切口、部位或涉及器官发生的感染,可从术后几天持续至数周甚至数月,类型包括浅表、深部及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术后感染的危害严重,轻者引起局部红肿、疼痛、发热,影响恢复;重者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危及生命。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术后感染的防控。医院需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及感染监测措施,患者及家属也应遵循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共同努力降低术后感染风险,确保患者安全康复。
二、医院层面的防控措施
在医院为有效防控术后感染,实施了一系列严谨策略。术前,医院力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确保手术部位无其他感染,并严格管理糖尿病患者血糖。手术部位皮肤需彻底清洁,避免使用刀片刮毛以减少皮肤损伤。消毒过程遵循卫生标准,根据手术需求调整消毒范围。抗菌药物的使用需精准把握时机与剂量,特别情况下还需进行肠道准备。感染或携带病菌的医务人员需暂停手术工作,所有手术人员均须严格手消毒,并关注患者术前身体状况,及时纠正异常。
手术中,手术室环境需保持封闭、清洁,减少人员流动,确保手术器械无菌。医务人员遵循无菌技术与手卫生规范,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需追加抗菌药物。手术操作应轻柔,有效止血,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维持患者正常体温,使用适宜温度的冲洗液。引流需选择密闭负压方式,确保引流通畅且位置合理。
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手术部位前后需手卫生,更换敷料遵循无菌原则。引流管需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外科团队需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及时诊断、治疗感染。
防控术后感染的关键在于严格消毒隔离。手术室及复用器械均需彻底清洁、消毒、灭菌,废弃物妥善处理,避免交叉感染。无菌操作规范是医护人员的基本准则,穿戴无菌防护用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污染风险。此外,感染监测与报告机制至关重要。医院定期监测手术患者,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建立报告制度,确保感染信息迅速上报,以便医院迅速响应,控制感染传播。
三、患者及家属的防控参与
除医院措施外,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对防控术后感染同样关键。术前,患者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如勤洗澡换衣,减少体表病菌;并遵医嘱完成术前检查与治疗,降低感染风险。手术前后,患者应按医生指导调整饮食与排便,确保手术顺利。
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患者需遵循医嘱正确护理伤口,换药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使用未消毒物品接触。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异常应及时就医。个人卫生习惯亦不可忽视,患者及家属应勤洗手,尤其在接触患者、饭前便后等时刻;并避免触碰伤口及手术部位,减少感染可能。
康复期间,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营养饮食,增强免疫力与抵抗力,共同助力患者早日康复,有效防控术后感染。
四、特殊情况的防控要点
特殊患者群体,如高龄及慢性病患者,术后感染防控需更细致。高龄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弱,易受病原体侵袭,故术前需全面评估准备,术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慢性病患者长期患病、抵抗力低,术后感染风险高。医生术前需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术中及术后采取防控措施,如加强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等,降低感染风险。针对特殊患者,医生需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确保患者安全,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五、结语
术后感染是手术患者的重大风险,需医院、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防控。医院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及感染监测制度;患者及家属需遵循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特殊患者应得到更细致关照。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有效控制术后感染,助患者顺利康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