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与检测 - 数字报刊系统 慢性胃炎,护理胃部有讲究 失禁性皮炎,皮肤呵护不简单 脑梗后如何科学护理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与检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与检测

作者: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 石艳艳


 

艾滋病,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它给无数个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挑战,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检测手段,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护个人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随着病毒的不断复制和扩散,免疫系统逐渐受损,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从感染 HIV 到发展为艾滋病期,平均约 8 - 9 年,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毒。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接触。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HIV 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人体。不安全的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行为,会大大增加感染风险。

 

血液传播主要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 HIV 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方式传播。例如,在一些非法的地下采血点或不规范的医疗美容场所,消毒措施不达标,就可能导致 HIV 病毒的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感染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不过,如果母亲在孕期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水、食物、蚊虫叮咬等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如共用办公用品、餐具、马桶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二、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预防艾滋病,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

 

首先,要坚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风险。在性伴侣选择上,应尽量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避免与不了解健康状况的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其次,避免共用注射器等可能引起血液传播的物品。对于吸毒者来说,一定要坚决戒毒,若暂时无法戒除,绝不能共用注射器,可到正规的戒毒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取清洁的注射器和相关戒毒支持。

 

再者,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规范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采集、检测和使用,从源头上杜绝艾滋病的医源性传播。

 

对于有生育意愿的艾滋病感染女性,应在孕前咨询专业医生,孕期全程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娩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并避免母乳喂养,以最大程度减少母婴传播的可能性。

 

此外,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也非常重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传播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三、艾滋病的检测手段

 

艾滋病检测是发现艾滋病感染的重要途径。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人体感染 HIV 后,一般在 2 - 6 周后血液中可产生 HIV 抗体,通过检测血液、唾液或尿液中的抗体,即可判断是否感染。抗体检测又分为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初筛试验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化学发光法等,如果初筛试验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试验(WB),以确定是否真正感染艾滋病。

 

抗原检测主要检测 HIV 病毒的抗原成分,如 p24 抗原。抗原检测可以在感染早期,抗体尚未产生之前检测到病毒感染,有助于缩短窗口期。

 

核酸检测则是直接检测 HIV 病毒的 RN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能更早地发现感染,但成本相对较高,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如早期诊断、病情监测等。

 

艾滋病检测可以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进行。一些地方还提供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保密、便捷的检测服务,并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等。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其传播途径、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进行检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而奋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