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又称脑梗死、脑梗塞,医学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的一组疾病的综合征,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 70%。脑梗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梗后的科学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护理才更科学呢?
一、基础护理
脑梗患者的基础护理极为关键。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由于患者可能意识障碍、吞咽困难致分泌物增多堵塞呼吸道,需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与鼻腔分泌物以防误吸,咳痰无力时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遵医嘱吸痰。
皮肤护理上,长期卧床易引发压疮,要每 2 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借助气垫床等辅助工具减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清洗会阴部与臀部并涂抹护肤霜。
口腔护理也不容忽视,每天至少两次,用温水、淡盐水或专用护理液清洁,对于不能自主张口者,使用开口器时务必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牙齿与口腔黏膜,全方位的基础护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与健康维护。
二、饮食护理
合理的饮食能够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促进康复。患者需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减少盐分、脂肪和糖分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调节血脂和血糖。同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和豆制品,有助于脑组织修复。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喂食时缓慢,进食后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以防食物反流误吸。
三、康复护理
肢体康复训练:脑梗患者常伴有肢体偏瘫等运动障碍,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肢体的被动运动,如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逐渐增加主动运动训练,如床上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练习,可借助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拐杖、助行器等。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每次训练时间以 30 - 60 分钟为宜,每天可进行 2 - 3 次。例如,先从简单的手指屈伸、握拳开始,逐渐过渡到抬手、抬臂,再到下肢的抬腿、屈膝、站立平衡训练等。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有语言障碍的患者,语言康复训练也不容忽视。从简单的发音练习开始,如 “啊”“哦”“一” 等单音节发音,逐渐过渡到词语、短语、句子的表达。可以通过与患者对话、读报、讲故事等方式,刺激患者的语言中枢,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训练时要有耐心,鼓励患者多说多练,不要急于求成。
四、心理护理
脑梗患者因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家人和护理人员要多关心、陪伴患者,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可以让患者参加一些康复病友交流活动,分享康复经验,互相鼓励。对于情绪严重低落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肺部感染:除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外,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可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缩唇呼吸等,以增强肺部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2.泌尿系统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尿道口 2 - 3 次。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以冲洗尿道,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一旦发现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留取尿液标本送检,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
3.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的脑梗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可通过穿弹力袜、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等物理预防方法,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同时,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或被动的下肢活动,如踝泵运动等。如果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
综上所述,脑梗后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家人和护理人员的耐心、细心和爱心。通过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