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其诱发与年龄、情绪、激素分泌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痛经时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头晕、乏力、四肢冰凉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中医调理痛经副作用较小且效果明显,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痛经的诱发原因及症状有哪些?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痛经的诱发原因及症状
在中医上,痛经属于“经行腹痛”“经期腹痛”“月水来腹痛”的范畴,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气血变化关系极为密切,其病因、病机可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下注、气血亏虚。此外,痛经的诱发还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存在相关性,心理压力过大、久坐不动、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长期吸入二手烟、经常处于寒冷环境中,均可增加痛经诱发的可能性。
痛经发生于月信来潮前或者来潮时,以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随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全身乏力、易疲累等表现,痛经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发白、出冷汗、突然晕倒的情况。
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
(1)中药调理法。痛经患者中药调理时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主要依据患者的实际病症和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
第一,气滞血瘀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前胸部胀痛且小腹有胀痛感,月经量较少,经血颜色呈暗紫色且存在血块,血块排出后,痛经有所缓解。中医调理以理气活血、逐瘀止痛为主,可采用加减桃红四物汤、元胡止痛片、妇科得生丸、益母草颗粒等药物。
第二,寒凝血瘀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经期小腹冷痛,热敷时有所缓解,月经量少,经血颜色呈暗紫色且伴有血块,四肢冰凉。对于此种类型的痛经患者,调理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主,可服用加减温经汤、痛经丸、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胶囊等药物,具有祛寒利湿的效果。
第三,湿热下注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经前或者经期小腹胀痛,月经量较多,经血呈红色且质稠有块,有秽臭。调理以清热燥湿、舒筋止痛为主,采用加减四妙散、千金止带丸、二妙丸等药物,具有显著效果。
第四,气血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后隐痛,疼痛感并不明显,但喜按压,月经量较少,肢体寒凉且感到疲累,伴随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症状。在调理时以补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可服用加减圣愈汤、当归丸、当归调经片、乌鸡白凤丸等药物,具有益气养血、温经通络的作用。
(2)指压按摩法。指压按摩法是缓解痛经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包括按摩小腹、斜擦小腹两侧、按揉三阴交穴、点揉子宫等,需注意的是,在进行按摩时,需充分把握正确手法,方能起到止疼通经的作用。
第一,按摩小腹。双手相叠在小腹位置,紧压腹部,慢慢按摩,以10次/分的频率进行,操作约5分钟,让小腹内出现热感,促进小腹内微循环。
第二,斜擦小腹两侧。将双手放在侧小腹位置,从后向前斜擦,方向一致进行,不要来回擦动,以摩热为宜。
第三,按揉三阴交穴。用一侧手拇指指腹揉捻对侧的三阴交穴,约1分钟后换手揉捻左太冲穴,可起到交通心肾、引火下行的作用。
第四,点揉子宫穴。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腹部两旁的子宫穴,稍微用力,缓慢点揉,持续约5分钟,以腹腔内有热感为宜。
(3)针灸法。对于实证痛经患者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主,取任脉、足太阴经、三阴交、中级、次髎、地机等穴位,可通经止疼、散寒行气、疏调脾经;对于虚证痛经患者以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为主,取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具有暖下焦、温养冲任、调理气血的作用。依据患者导致痛经的原因及证型,还可添加其他穴位,如寒凝血瘀型实证痛经患者可加归来穴,气滞血瘀型虚痛经患者可加气海、脾俞、胃俞等,调理效果将更佳。
(4)推拿法。推拿法可作为痛经中药调理的辅助方法,能达到疏通脉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患者取侧卧位,大腿屈曲、小腿伸直,然后在背部、腰部反复快速按摩,能减轻痛经。
(柳州市中医医院 林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