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医务人员不仅要时刻监测他们的生命体征,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保证其能合理地进食,帮助病情的更快恢复。下面就由笔者来为大家介绍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帮助大家了解重症患者的一日三餐吧!
什么是营养支持?
营养支持是指为治疗或缓解疾病,在患者无法自主地获取饮食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医务人员根据营养学的原理,经肠内或肠外为患者供给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等确保其每日摄入充足,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通俗地说,营养支持就是专属于重症患者的进食方法。
绝大多数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导致患者需要的营养量摄入不足,且由于炎症反应、代谢反应,导致分解代谢增加,使重症患者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很快发生营养不良,或使已存在的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这是危重症患者较普遍存在的临床现象,也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值得一提的是,营养支持也不仅是为患者提供营养,它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炎症、免疫与内分泌状态,起到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的作用。
对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优点?
(1)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使患者体内的细胞代谢与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得以维持。实现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总目标是:通过营养物质的药理作用,调节代谢障碍,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病情的更快康复。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减少患者体内净蛋白的分解,增加合成,还能够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2)有助于维持肠道完整性,能调节应激和全身免疫反应,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及改善预后 ;
(3)营养风险高的重症患者从营养支持治疗中获益更大,包括更低的感染率、并发症率和死亡率 。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有哪些?
(1)肠内营养 :是指经胃肠道为患者提供营养要素。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并且可以耐受肠内营养,那么肠内营养是我们的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除了营养供给,肠内营养还具有独特的维持肠动力与屏障功能,支持免疫与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2)肠外营养:是指经静脉为患者输注营养要素。适用于需要营养支持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的患者。输注途径包括: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支持和经中心静脉肠外营养支持,而中心静脉可用于渗透压较高的高营养液体输入途径选择,对静脉血管内膜不产生渗透性损害,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需注意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
其中,对于胃肠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经口不能正常摄食的重症患者而言,应该优先考虑接受肠内营养;而对于肠内营养不足、不耐受和肠内营养禁忌的重症患者,才考虑使用肠外营养为其提供营养支持。
如何对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由于危重症患者早期救治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有效的循环、改善组织缺氧、维持细胞代谢与器官功能支持,故营养的补充往往是延迟的,这也加重了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
(1)适宜的营养支持时机:危重患者代谢营养支持的前提是机体组织恢复基本正常的氧合与灌注状态,若病情仍未完全稳定下不适宜开始营养支持,故危重症患者应在经过早期有效的复苏使血流动力学基本维持稳定,且内环境紊乱得到初步纠正后及早开始营养支持,一般在有效的复苏与初期治疗24~48小时考虑开始营养支持;
(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选取适宜的营养支持途径,保证患者能最大程度地吸收营养,促进病情的恢复;
(3)合理的能量供给及合适的补充速度:一旦决定给予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就必须确定该患者的营养需求量,并根据需求量选择恰当的配方和补充速度;
(4)耐受性和并发症的监测:一旦开始营养支持,必须监测患者是否耐受和会不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方案;
(5)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对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家属可以做什么?
(1)提供患者的详细病史: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病史、用药史及近期体重和进食状况等既往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评估,为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安慰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缓解其心理压力,尽可能地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3)患者家属每次送餐的量不宜过多,没有吃完的食物,医务人员会放在患者的专用冰箱保存,若超过24小时,就需要丢弃,确保患者能吃到新鲜营养的食物;
(4)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必要时需请营养科会诊进行指导,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实施最佳的方案,从而致力于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因此患者需要全力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共同为促进患者更快康复这一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