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检查、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均为临床常见的且极具代表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而且是临床诊断多种疾病以及评估患者病情所采用的重要措施。这3种检查手段均可以通过对患者体内脏器组织进行成像,了解患者病变部位并观察疾病进展情况,为医生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由此可见,这几项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医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但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去医院检查时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X射线检查
普通X射线检查主要是借助X射线的穿透作用来实现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显像,作用原理为:人体不同组织的厚度、密度等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对X射线的吸收强度也不尽相同(密度越高吸收的X射线剂量越多),因此可以穿透患者身体并照射至胶片或荧屏上的X射线剂量也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呈现出人体组织的黑白影像。常被临床用于观察患者骨骼是否发生损坏、肺内是否产生空洞、气管有无狭窄、腔内有无腐骨等情况,操作简单快速,且成本低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CT检查
CT检查同样是利用X射线对患者身体结构进行成像,但是需要同时拍摄多张,将身体结构分层显现出来,进而实现从多个平面同时观察患者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分析对应骨骼的立体形态,以便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目前临床常用的CT检查包括平扫与造影增强扫描2种,前者多用于肺部、骨骼等体积较大的组织的检查;后者则是利用造影剂形成更加清晰的显影,对体积较小的组织也具有较为良好的成像效果。
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即磁共振成像,其作用原理较为复杂,主要是借助外部磁场与体内氢原子核在一定射频脉冲的干预下会呈现出磁共振现象,再利用专业设备便可成像。该项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各个系统的疾病检查,能够对全身组织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成像,在颅脑、脊髓、脊柱、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结构的检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检查、X射线及CT检查三者间的区别
1.X射线与CT检查的区别
从操作原理上来看,X射线与CT检查都是借助X射线的穿透作用来实现对人体组织结构的成像。但CT检查可以说是普通X射线检查的加强版,它不仅仅可以对机体组织的某一平面进行成像,而且可以实现断层扫描,经过相关处理后获取组织的立体图像,进而获取检查者受检部位的三维信息,且清晰度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检查;但与此同时,CT检查在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X射线剂量远高于普通X射线检查,因此,检查者所承受的辐射剂量也更高,对机体造成的伤害也更大,检查风险相对更高;此外,CT检查的价格也明显高于普通X射线检查。故在现实生活中,医生通常会建议你先做普通X射线检查,当检查结果成像不清楚,或发现异常但难以确诊时,可以再考虑是否需要进行CT检查,这样既能节省医疗成本,又可将患者的伤害降至最低。但是对于头颅、骨盆、脊柱、胸腹等重要部位的检查,临床可能会直接选择做CT检查,以便快速、准确地筛查某些严重疾病,尽早予以患者针对性治疗。
2.核磁共振检查与X射线和CT检查的区别
由于核磁共振检查无需任何射线辅助,故其与X射线和CT检查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存在电离辐射,操作的安全性更高;同样是断层成像,且基本没有重叠伪影,可直接实现多方位成像,而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明显优于其他2种检查方法,因而在骨关节韧带病变、盆腔内软组织病变、椎间盘突出、神经系统病变等疾病的诊断中存在更高的应用价值。但是,核磁共振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价格昂贵,检查时间较长;禁忌症较多,包括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电子耳蜗、胰岛素泵刺激器,携带呼吸机或心电监护设备等情况;对肺部这种缺少质子的部位、骨骼病灶以及钙化灶的显影效果不如CT检查;此外,对于身体素质较低、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应酌情考虑是否实施核磁共振检查。
现如今,X射线检查、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已经发展成为临床检查与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操作时,将3种检查方法有机结合,合理选择或搭配使用,能够更快明确患者的病因病型,及时予以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