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房颤期别忘每天摸脉数一分钟 - 数字报刊系统 院内绩效大公开:医生工作有 运动小细节,助力儿童康复大进步 伤口愈合:西医缝合+中药敷贴,效果加倍 房颤期别忘每天摸脉数一分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房颤期别忘每天摸脉数一分钟

作者:北海市合浦县人民医院 唐伟昌


清晨,张阿姨打太极时突感心慌、动作紊乱,自认是没睡好并未在意。直至三个月后突发脑梗住院,才知那次心慌是心房颤动发出的信号。像她这般情形并非个例,房颤这位“沉默的健康杀手”,正悄然威胁着众多人的生命质量。

 

你的心脏在"颤抖"吗?

 

心脏跳动的节奏,本应像精准的钟表。但当心房发生房颤时,这种规律会被彻底打破。想象心房是一间挤满舞者的房间,本应随着音乐整齐划一地舞动,却突然陷入混乱:有人疯狂转圈,有人踉跄跌倒,整个房间都在颤抖。这种颤抖会让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形成漩涡,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不断投掷石子,最终可能凝结成致命的血栓。

 

更危险的是,房颤的"伪装术"堪称一流。有人会感到心慌、气短,有人却毫无症状;有人只在劳累时发作,有人却长期持续。这种不确定性,让许多患者直到发生脑梗、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时,才惊觉心脏早已发出求救信号。

 

指尖上的"心脏侦探"

 

在浙江工作的李医生曾遇到一位患者:七十岁的王大爷坚持每天晨练,身体硬朗。但某天他偶然摸到自己的脉搏"时快时慢,像漏拍的音乐",立刻来医院检查,果然被确诊为阵发性房颤。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真相:我们的指尖,藏着监测心脏健康的秘密武器。

 

正常脉搏就像训练有素的仪仗队,步伐整齐划一;而房颤患者的脉搏则像失控的鼓点,时而急促,时而迟缓,强弱也参差不齐。这种"三不等"特征——速率不等、节律不等、强弱不等,正是房颤的典型脉象。每天花一分钟触摸脉搏,相当于给心脏做一次快速"体检"。

 

四步摸脉法:人人都能掌握的"护心术"

 

第一步:创造安静环境。就像调试精密仪器需要屏蔽干扰,摸脉前应静坐五分钟,避开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选择舒适的坐姿,将手臂平放在桌面,掌心向上。 

 

第二步:精准定位动脉。大多数人选择手腕处的桡动脉——将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放在拇指根部的腕横纹下方,能感受到有节奏的跳动。若感觉不明显,也可尝试颈动脉(喉结旁开两指处),但需注意力度要轻,避免压迫过久。 

 

第三步:专注计数六十秒。不要用"大概"或"差不多"来估计,而是盯着手表秒针,完整计数一分钟。可以同时用另一只手轻轻按压脉搏,感受每次跳动的强度变化。正常脉搏应像平稳的波浪,而房颤脉搏则像被风吹乱的湖面,起伏毫无规律。 

 

第四步:建立监测档案。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每次摸脉的时间、脉搏数以及是否伴随头晕、胸闷等症状。这些数据不仅能帮自己观察变化趋势,更能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就像王大爷的记录本,最终成为确诊的关键证据。

 

这些信号,是心脏在"敲警钟"

 

摸脉时,要警惕三种危险组合: 

1. 脉搏不齐+体力下降 

原本能轻松爬五层楼,现在走两步就气喘吁吁;以前晨练一小时不觉累,现在半小时就感到乏力。这种体能断崖式下降,可能是房颤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的信号。 

 

2. 脉搏短绌(心率>脉率) 

用电子血压计测量时,若发现心跳次数明显多于脉搏次数,说明部分心脏收缩未能有效形成脉搏波。这就像水管漏水——虽然水泵在拼命工作,但真正流出的水却少了。 

 

3. 运动后恢复延迟 

健康心脏在运动后,脉搏会像弹簧一样快速恢复;而房颤患者的脉搏恢复则像生锈的齿轮,迟缓而吃力。若运动后十分钟脉搏仍居高不下,需及时就医。 

 

守护心脏,从指尖到全身的联动

 

摸脉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护心需要系统管理: 

医学治疗:抗凝药物像"血液稀释剂",能降低血栓风险;节律控制药物或射频消融术,可帮助恢复心脏正常节奏;速率控制药物则能防止心跳过快引发危险。 

生活方式:避免突然用力或情绪激动,就像呵护易碎的瓷器;饮食中减少盐分和酒精,为心脏减轻负担;定期进行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让心脏在适度锻炼中保持活力。 

科技辅助:智能手环能24小时监测心率变异性,但需选择经过医学验证的产品;家用心电图机操作简单,可定期记录心脏电活动,为医生提供动态数据。 

 

结论

 

每天一分钟的触摸,看似微小,实则意义深远。它不仅是自我监测的手段,更是一种与身体对话的方式——通过指尖的跳动,我们感知生命的节奏,倾听心脏的诉说。当摸脉成为习惯,我们便握住了守护健康的主动权,让这位"沉默的杀手"无处遁形。毕竟,最好的治疗,永远始于及时的发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