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运动小细节,助力儿童康复大进步 - 数字报刊系统 院内绩效大公开:医生工作有 运动小细节,助力儿童康复大进步 伤口愈合:西医缝合+中药敷贴,效果加倍 房颤期别忘每天摸脉数一分钟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动小细节,助力儿童康复大进步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王然


每个孩子都是待绽放的种子,发育迟缓、脑瘫等儿童则需更多阳光与耐心。对他们而言,运动是打开成长之门的关键钥匙。康复效果常藏在细微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运动里的“微调整”,助力孩子迈出更稳健的康复步伐。

 

 

为什么运动是儿童康复的“天然药方”?

 

想象一下,婴儿第一次抬头、翻身、爬行时,大脑里正在发生什么?每一次肌肉收缩都在向神经发送信号,就像在编织一张精密的“运动地图”。对于康复儿童来说,运动就像一把特殊的刻刀: 

重塑大脑连接:比如脑瘫儿童通过重复抓握训练,能激活大脑中控制手部的区域,让原本“卡顿”的神经信号重新流畅起来。 

矫正身体姿态:一个总是踮脚走路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小腿肌肉太紧张。通过有针对性的拉伸和重心转移训练,他能逐渐学会用整个脚掌平稳着地。 

建立自信循环:当孩子发现“我能自己坐起来”“我能抓住玩具”时,眼睛里的光会点燃继续尝试的动力,这种心理激励比任何药物都更持久。 

关键点:康复运动不是“苦练”,而是用对方法,让身体和大脑在游戏中自然成长。

 

 

五个藏在日常里的运动“小心机”

 

 1. 把训练变成游戏,孩子才会主动参与 

康复训练最怕的就是孩子抗拒。试试这些“障眼法”: 

用故事包装动作:让脑瘫儿童扮演“小宇航员”,在平衡板上练习站立时,告诉他们“正在抵抗月球引力”。 

创造竞争感:和自闭症孩子比赛抛接球,故意“输”几次,激发他们的胜负欲。 

利用生活场景:穿衣服时玩“毛毛虫钻隧道”(把袖子比作隧道),既锻炼手臂灵活性,又增加趣味性。 

家长心得:“以前孩子一做康复就哭,现在主动问‘妈妈,今天玩什么游戏?’” 

 

2. 家庭环境就是最好的“康复器材” 

不用花大价钱买设备,家里随处都是训练场: 

沙发变蹦床:让肌张力低的孩子扶着沙发背跳跃,增强下肢力量。 

毛巾当秋千:把毛巾对折铺在床上,让孩子抓住两端摇晃,刺激前庭觉发育。 

门框变单杠:在门框上安装安全横杆,帮助上肢力量弱的孩子练习悬挂,但一定要有成人保护! 

 

安全提醒:所有改造都要先清除尖锐边角,并在地面铺上软垫。

 

 3. 多感官联动,效果翻倍 

孩子的身体喜欢“组合套餐”: 

视觉+运动:在地上贴彩色箭头,引导孩子按指定路线爬行或走路。 

听觉+运动:用节奏明快的儿歌控制拍球速度,“咚咚咚”快拍,“哒——哒——”慢拍。 

触觉+运动:让孩子光脚在不同材质上行走(地毯、木地板、瑜伽垫),增强足底感知。 

 

科学依据:多感官刺激能激活大脑更多区域,让运动记忆更深刻。

 

4. 记录“微进步”,避免“揠苗助长” 

康复不是比赛,耐心比速度更重要: 

拆解大目标:如果孩子还不会独走,先分解为“扶站5秒→扶走3步→独立站1秒→独走1米”。 

用图片代替数字:在日历上贴星星贴纸,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加一颗,让孩子直观看到自己的“成长树”。 

允许“倒退期”:比如孩子学会爬行后突然又爱坐了,这可能是大脑在整合新技能,不必焦虑。 

 

专家建议:每周进步10%就是理想速度,太快反而容易受伤。

 

 5. 家长的情绪,是孩子最好的“康复剂” 

孩子对情绪的敏感度远超想象: 

把“你必须”换成“试试看”:比如不说“今天必须走10步”,而是“我们看看能不能走到那朵小花那里?” 

庆祝每一次尝试:即使孩子摔倒了,也要先夸“你刚才抬腿特别有力!”再安慰。 

给自己放个假:康复是马拉松,家长偶尔疲惫时,可以请其他家人接力,避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真实故事:一位妈妈发现,当她不再盯着康复进度表时,孩子反而更愿意配合训练了。

 

 

这些“好心办坏事”的细节,你中招了吗?

 

别过度保护,总怕摔而长期抱孩子,会剥夺其探索身体的机会;也别代劳太多,孩子一伸手就帮忙,易致肌肉“用进废退”;更别盲目比较,焦虑会成无形压力。要明白,每个孩子康复节奏独一无二,恰似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有心机”的康复伙伴

 

康复不是冷冰冰的治疗,而是用爱和智慧为孩子铺路。下次陪孩子玩耍时,不妨多问自己: 

这个动作能锻炼哪里? 

怎样让他更享受这个过程? 

我有没有传递出“我相信你能行”的信号?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康复路上没有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刚好”。那些你用心调整的每一个小细节,终将汇聚成孩子走向独立的大跨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