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胃痛已成为许多人挥之不去的困扰。无论是饭后隐痛、空腹灼痛,还是伴随胀气、反酸、食欲减退,反复发作的胃部不适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提示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面对胃痛,很多人习惯性地选择止痛药或抑酸药,症状缓解后便不再重视,结果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其实,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在应对慢性、反复性胃痛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胃痛反复难根治,原因何在?
胃痛是多种消化系统问题的表现,中西医视角下成因复杂。
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溃疡,未彻底清除则易反复;长期饮食不规律、熬夜等导致胃黏膜慢性损伤,修复赶不上损伤会形成慢性炎症;胃肠动力异常,如胃排空过快或过慢,也会让胃酸刺激胃黏膜引发痉挛痛。
中医则认为,胃痛反复多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脾胃虚弱者消化弱,饮食不当易积滞胃痛;肝气犯胃者因情绪波动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侵犯胃腑引发胀痛;脾胃湿热者因体内湿热积聚,影响胃功能,出现隐痛伴口苦、舌苔黄腻。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胃痛难根治。
中医调理,辨证施治,改善根本
中医治胃痛反复,核心在于“辨证分型、个体化调理”,常用三种方法。
一是中药内服,对症选方。脾胃虚弱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止痛,适合胃痛隐隐、饭后加重者;肝气犯胃型选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缓解情绪激动后胃痛;脾胃湿热型用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改善胃痛伴口苦、腹胀等症。中药调理需按疗程,一般4 - 8周为一周期,期间依症调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胃痛需结合病史、舌脉综合辨证,不可自行滥用“偏方” 。
二是外治疗法,便捷辅助。针灸常选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每周2 - 3次,每次20-30分钟,能和胃健脾、调理脾胃、缓解胃痛。艾灸适合脾胃虚寒者,用艾条熏烤中脘、神阙等穴,每次15-20分钟,每周2-3次,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在家可自行操作,注意防烫伤。
三是情志调理,疏解肝郁。中医认为情绪不畅会加重肝气犯胃型胃痛。可通过深呼吸、冥想、听舒缓音乐调节情绪,每天10-15分钟;也可练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既能放松心情,又能调理脾胃。
西医干预,精准对症,快速控症
西医处理胃痛反复,着重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主要有三方面。
1.明确病因,精准检查。通过幽门螺杆菌检测,如碳13、14呼气试验,阳性者需杀菌;胃镜检查可观察胃黏膜,判断病变并做病理检查;胃动力检测评估胃排空功能,为用药提供参考。
2.药物治疗,对症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用四联疗法,服10-14天后复查;胃黏膜损伤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修复;胃酸过多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分泌;胃肠动力异常用促胃动力药或解痉药改善。
3.术后护理,预防复发。内镜下手术后,遵医嘱禁食,从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忌辛辣坚硬食物;同时按要求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和抑酸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复发几率。
此外,急性剧痛或伴呕血、黑便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降低复发
中西医结合治胃痛反复,兼顾“快速缓解症状”与“改善根本体质”,可大幅降低复发率。急性发作期,先用西医药物快速控症,如解痉药缓解剧痛、抑酸药减少胃酸刺激;同时配合中医针灸减轻不适。症状稳定后,以中医调理为主,用中药、艾灸等改善脾胃功能、调节体内平衡;西医定期复查,监测幽门螺杆菌清除及胃黏膜修复情况,及时调方。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西医杀菌后用中药调理脾胃,增强胃黏膜抵抗力;脾胃虚弱伴胃动力不足者,中药健脾同时短期用促胃动力药,改善根本又缓解症状。
日常防护做好这4点,减少胃痛发作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日常防护都很关键,能有效减少胃痛反复。日常调理需长期坚持,逐步改善体质,方能减少复发。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每餐吃7-8分饱;少吃辛辣、生冷、油炸、过甜的食物,多吃小米粥、山药、南瓜等温和、易消化的食物,保护胃黏膜。
二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熬夜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胃酸分泌节律,加重胃痛。
三是注意保暖,脾胃怕寒,平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空调房内可搭个小外套,防止寒气入侵。
四是定期复查,有胃痛病史者,建议每1-2年做一次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早发现、早干预,避免病情加重。
总之,胃痛反复虽常见,但只要找对方法,中西医结合调理,再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控制症状、降低复发,让胃重新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