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心血管病遇上更年期,如何平稳度过 - 数字报刊系统 心血管病遇上更年期,如何平稳度过 糖尿病患者挑选、食用水果有讲究 感冒用药别踩雷!这些搭配要避开 脑梗康复期的家庭锻炼小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血管病遇上更年期,如何平稳度过

作者:横州市人民医院 龚意珍

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自然阶段,通常发生在45至55岁之间,标志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个阶段常伴随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症状。与此同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在这一时期显著上升。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更年期带来的变化可能使病情管理更加复杂。那么,当心血管病遇上更年期,该如何应对,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为什么更年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

雌激素在女性体内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它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调节血脂水平、控制血压,并减少血管内炎症反应。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持续下降,这些保护作用减弱或消失,导致以下变化:

1.血压升高:雌激素有助于血管舒张,其减少后血管张力增加,容易引发或加重高血压。

2.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3.体重增加:代谢减慢,脂肪更容易在腹部堆积,形成中心性肥胖,这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4.血糖波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因此,即使过去血压、血脂正常,进入更年期后也应加强监测。

心血管病患者在更年期面临哪些挑战?

1.症状重叠,容易混淆:更年期的潮热、心悸、失眠、情绪波动等症状,与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问题的表现有相似之处。例如,心悸可能是更年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也可能是房颤等心律失常的表现。若不加以区分,可能延误治疗或过度焦虑。

2.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心血管病患者常需长期服用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等。若同时使用激素替代疗法(HRT)缓解更年期症状,需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激素可能影响血压或增加血栓风险,与抗凝药联用时需格外谨慎。

3.生活方式管理难度加大:更年期常伴有疲劳、情绪低落、睡眠差等问题,影响坚持运动、控制饮食的积极性,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管理。

科学应对策略

面对更年期对心血管健康的挑战,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症状,还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定期检查,明确诊断:建议更年期女性每3-6个月测量血压,每年检测血脂、血糖、心电图。若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是更年期反应还是心脏问题。

2.合理用药,个体化治疗

心血管药物:坚持遵医嘱服用降压、降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不可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

更年期治疗:是否采用激素替代疗法,需由医生评估。对于已有冠心病、脑卒中、静脉血栓病史的女性,通常不建议使用。症状较轻者,可尝试非激素类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缓解潮热。

避免滥用保健品:市面上一些宣称“调理更年期”“保护心脏”的保健品,缺乏科学证据,可能含有不明成分,干扰正规治疗。

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减少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控制油炸食品和动物脂肪,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如鱼、豆制品)摄入。限制添加糖和含糖饮料。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情绪。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已有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

保持健康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保证睡眠: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可尝试温水泡脚、放松训练改善睡眠质量。

管理情绪:更年期情绪波动常见,可通过与家人沟通、参加社交活动、练习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家庭支持与自我认知:家人应理解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变化,给予关心和鼓励。女性自身也应正确认识更年期是正常生理过程,不必过度焦虑。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改善症状,促进健康。

结语

心血管病患者遇上更年期并非 “雪上加霜”,只要清楚更年期对心血管病的具体影响,从生活方式调整、定期检查、规范用药、情绪睡眠管理这四个方面做好应对,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平稳度过这个特殊阶段,继续维护好心血管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