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腰痛元凶竟是它?放射科带你看椎间盘 - 数字报刊系统 静脉注射背后的科学逻辑 半月板术后,可以蹲下系鞋带吗? 孩子牙齿歪歪扭扭,矫正时机要抓准 腰痛元凶竟是它?放射科带你看椎间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腰痛元凶竟是它?放射科带你看椎间盘

作者: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国樑

清晨腰僵、久坐难直、弯腰腿刺痛……这些场景是否似曾相识?全球超三分之一的人受腰痛困扰,却鲜有人知,罪魁祸首常是椎间盘。它作为脊柱“减震器”,一旦出问题,可能引发从酸胀到瘫痪的连锁反应。现在,就让我们借助放射科医生的“透视眼”,一同揭开这位腰痛“隐形元凶”的真面目。

椎间盘:脊柱的“弹簧工厂”

如果把脊柱比作一座高耸的摩天大楼,椎间盘就是连接每层楼的“橡胶垫”。它由三部分精密组成:上下两片软骨终板如同威化饼干的薄脆外壳,中间包裹着果冻状的髓核,最外层是层层缠绕的纤维环,像洋葱皮般坚韧。这种结构设计让椎间盘既能承受50公斤以上的垂直压力,又能配合脊柱完成弯腰、扭转等复杂动作。

当人体站立时,椎间盘像海绵一样被压缩,髓核向后移动;躺下时,它又如弹簧般恢复原状,将营养输送给周围组织。这种动态平衡维持着脊柱的健康,但现代生活方式正在打破这种平衡——久坐时,腰椎承受的压力是站立时的1.5倍;长期低头看手机,颈椎椎间盘每天要额外承受15公斤的拉力。这些压力如同不断拧紧的发条,终将导致椎间盘的“罢工”。

放射科的“侦探工具”:让病变无处遁形

在放射科诊室里,X光片、CT和MRI就像三把“解剖刀”,层层揭开椎间盘的秘密。

X光片是初步筛查的“火眼金睛”。虽然它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但通过观察椎间隙高度变化,医生能发现端倪——当两节椎骨之间的缝隙变窄,就像两层楼之间的地板下陷,往往预示着椎间盘开始退变。

CT检查则擅长捕捉“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它像一把精细的雕刻刀,能清晰显示椎体边缘的骨刺形成、钙化的髓核碎片,甚至椎间盘裂隙中的气体阴影。对于怀疑有椎管狭窄的患者,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360度展示脊柱结构,帮助医生规划手术路径。

MRI检查是当之无愧的“金标准”。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直接“拍摄”椎间盘的水分子照片。健康的椎间盘在MRI上呈现明亮的白色,而退变的髓核会逐渐变黑,如同干涸的水井。当髓核突破纤维环的包围,形成椎间盘突出时,MRI能精准定位突出物的位置、大小,以及它是否压迫了神经根或脊髓。

椎间盘的“犯罪手法”:从退变到突出

椎间盘的病变往往始于无声无息的退变。随着年龄增长,髓核逐渐失去水分,从果冻状变为硬橡皮,纤维环也开始出现细小的裂隙。这个过程就像轮胎老化,表面看似完好,内里已经布满裂纹。此时,患者可能仅感到腰部酸胀,休息后即可缓解。

当退变进一步加重,纤维环的裂隙扩大,髓核可能趁机“突围”。根据突出方向的不同,椎间盘突出可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和极外侧型。中央型突出可能压迫脊髓,引发下肢无力、步态不稳;旁中央型最常侵犯神经根,导致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极外侧型则可能卡压股神经,造成大腿前方麻木疼痛。

最危险的情况是髓核完全脱离纤维环,形成游离型突出。这些“流浪”的髓核碎片可能在椎管内四处游走,像定时炸弹般威胁神经安全。曾有患者因剧烈咳嗽,导致游离的髓核碎片突然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紧急情况。

防治结合:守护脊柱的“弹簧”

面对椎间盘病变,放射科医生不仅是“侦探”,更是“军师”。对于轻度退变的患者,MRI显示的“黑间盘”信号可能提示需要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强壮的腹肌和背肌能像“人体束腰”般分担脊柱压力,延缓退变进程。

当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时,精准的影像学检查能帮助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对于包容性突出(髓核未完全突破纤维环),射频消融术可以在CT引导下,用一根细针加热消融突出部分,缓解神经压迫;而对于游离型突出或合并脊柱不稳的患者,显微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能精准摘除病变组织,同时用融合器重建脊柱稳定性。

预防永远是最好的治疗。保持正确坐姿(髋关节、膝关节各保持90度)、每30分钟起身活动、选择支撑性好的床垫,这些简单习惯能显著降低椎间盘压力。游泳时,水的浮力能减轻脊柱负担,自由泳的波浪式动作还能像按摩般促进椎间盘营养交换。

结论

从X光片上的模糊阴影,到MRI里的清晰图像,放射科技术让我们得以窥见椎间盘的奥秘。这位脊柱的“隐形守护者”,既需要我们的呵护,也值得更多地理解与重视。下次当腰痛来袭时,不妨想想:或许,是你的椎间盘在发出求救信号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