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静脉注射背后的科学逻辑 - 数字报刊系统 静脉注射背后的科学逻辑 半月板术后,可以蹲下系鞋带吗? 孩子牙齿歪歪扭扭,矫正时机要抓准 腰痛元凶竟是它?放射科带你看椎间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脉注射背后的科学逻辑

作者:贺州市平桂区黄田卫生院 刘晓丽

在门诊注射室,每天都有患者因治疗需要接受静脉注射。当护士轻轻拍打患者的手背或手臂,仔细寻找合适的血管时,许多人会好奇:为什么静脉注射要“挑”血管?不同部位有什么区别?哪些人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血管?下面将为您揭开静脉注射背后的科学逻辑。

静脉注射为何要“挑”血管?三大核心原因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血管的治疗方式,其效果依赖于血管的“运输能力”。选择血管的本质,是让药物安全、高效地到达目标部位,同时减少对身体的损伤。具体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血管的“粗细”决定注射难度与风险

静脉血管如同一条条“高速公路”,管径越粗,药物流通越顺畅,注射失败(如鼓包、渗漏)的风险越低。例如,手背和前臂的浅静脉管径较细(约2~3毫米),适合小剂量药物或短期治疗;而肘窝处的贵要静脉、头静脉管径较粗(可达5毫米以上),能承受大剂量或高浓度药物,常用于化疗、营养支持等长期治疗。

2.血管的“位置”影响舒适度与活动自由

靠近关节或经常活动的血管(如手腕、手背)注射后易因摩擦导致针头移位,增加疼痛和药物外渗风险。而前臂、上臂等相对固定的部位,患者活动时牵拉感更轻,舒适度更高。例如,儿童注射时优先选择前臂,避免因手部乱动引发意外。

3.血管的“健康状态”关乎治疗安全

若某条血管曾因反复注射出现硬化、瘢痕或炎症(表现为血管变硬、触痛或颜色发暗),继续使用可能引发药物渗漏、血栓甚至组织坏死。此时需更换健康血管,或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如PICC管)保护外周血管。

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血管选择?五类高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人都能“随意”选择血管,以下五类人群需格外谨慎:

1.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易“一针见血”失败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像“老化的橡皮管”一样又硬又脆。此外,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进一步损伤血管。护士需优先选择前臂、上臂等较粗的静脉,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肿或血栓。

案例:一位70岁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输液,手背血管已布满瘢痕,护士改用肘窝静脉注射,并调整进针角度,成功完成治疗。

2.儿童:血管细如发丝,配合度低

儿童血管直径仅为成人的1/3至1/2,且易因哭闹、挣扎导致针头移位。护士需选择前臂或头皮静脉(婴幼儿常用),并借助“暖手宝”扩张血管、分散注意力等技巧提高成功率。

小贴士:家长可在注射前给孩子讲故事、看动画片,减少恐惧感。

3.肥胖者:脂肪层厚,血管“深藏不露”

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血管被包裹在深层组织中,难以通过触摸定位。护士常需结合超声引导或“按压法”(用拇指按压皮肤,观察血管走向)寻找血管,优先选择肘窝、上臂等表浅部位。

4.化疗患者:药物腐蚀性强,血管需“轮休”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顺铂)具有强刺激性,若长期注射同一条血管,可能引发静脉炎(红肿、疼痛)甚至组织坏死。临床采用“交替注射法”:左右手臂血管轮流使用,或通过PICC管、输液港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保护外周血管。

5.慢性病患者:血管已“伤痕累累”

长期输液(如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或静脉采血频繁的人群,血管常出现硬化、狭窄或闭塞。护士需通过触诊、观察皮肤颜色(如发白可能提示血管痉挛)评估血管状态,必要时使用血管超声定位。

科学护血管:患者与医护的“双向奔赴”

保护血管不仅是医护的责任,患者也可通过以下方式配合:

主动告知病史:如曾有静脉炎、血栓或血管手术史,帮助护士提前规划注射方案。

避免“热敷”误区:注射前用热毛巾敷血管虽能扩张血管,但可能掩盖血管的真实状态(如硬化),建议由护士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

注射后正确按压:用拇指垂直按压针眼上方3~5分钟,避免揉搓导致皮下淤血。

长期治疗者记录血管:可用手机拍照或画简单示意图,帮助医护追踪血管使用情况。

结语

静脉注射选择血管,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蕴含着解剖学、药理学和护理学的综合考量。每一次精准的穿刺,都是医护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作为患者,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减少对治疗的恐惧,更能与医护形成“治疗联盟”,共同守护脆弱的血管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