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时腹股沟鼓出个小疙瘩,按压又缩回去;老人弯腰买菜时,肚脐附近突然冒个“软包”;宝宝哭闹时,小肚子上的鼓包会变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凸起”,很可能是“疝气”。疝气就像身体里的“调皮小鬼”,专挑肚子上的“薄弱处”钻空子,放任不管可能出大问题。今天用大白话讲清疝气的来龙去脉,教大家怎么应对。
疝气到底是啥?为啥专找“薄弱处”?
简单说,疝气就是肚子里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上的“缺口”,跑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比如小肠从腹股沟的缝隙鼓到大腿根,或者从肚脐没长好的缺口鼓到肚子表面,摸起来是个软软的包,用力、哭闹时会变大,安静平躺时可能缩小或消失。
为啥腹壁会有“缺口”?主要分两种情况:
天生的“小漏洞”:比如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发育时,腹壁肌肉没长严实,留下细小缝隙(像脐疝、男孩常见的腹股沟疝,多和先天发育有关);
后天“作出来”的薄弱:长期咳嗽、便秘时,每次用力都会挤压腹壁;搬重物、剧烈运动时,腹壁肌肉受力过猛被“撑”出缝隙;老人肌肉慢慢松弛,或腹部手术后伤口没长好,都会让腹壁出现“突破口”——这些“缺口”,就是疝气的“入口”。
打个比方:腹壁就像家里的“墙壁”,先天没砌牢或后天被撞出洞,肚子里的器官(比如小肠)就像“家具”,从洞里“漏”到墙外,形成了疝气。
注意:这4类人最容易被疝气“盯上”
疝气不挑人,但以下4类人因为腹壁更容易出“薄弱点”,风险比别人高:
1. 婴幼儿(尤其是男孩)
宝宝腹壁肌肉没长成熟,像没干透的水泥墙,很脆弱。一哭闹、用力排便,肚子里压力变大,小肠就容易从腹股沟或肚脐的缝隙鼓出来,形成腹股沟疝或脐疝。大部分宝宝脐疝会慢慢长好,但腹股沟疝很少能自愈,得及时处理。
2. 老年人
老人肌肉会随年龄变松弛,腹壁强度下降,就像年久失修的墙。再加上很多老人有慢性咳嗽(比如老慢支)、便秘的问题,每次用力咳嗽、排便,都在“推”着器官往腹壁薄弱处跑,容易引发疝气。老人疝气疼得不明显,有时会被忽略,反而更危险。
3. 长期“用力”的人
比如经常搬重物的工人、快递员,反复用力会让腹壁肌肉受损;还有哮喘、慢性肺病患者(长期咳嗽)、久坐不运动又常便秘的人,肚子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慢慢就把腹壁压出“漏洞”,诱发疝气。
4. 腹部手术后的人
做过阑尾炎、胆囊等腹部手术的人,如果术后伤口没愈合好,或拆线前就用力(比如搬东西、咳嗽),伤口处会变得薄弱,形成“切口疝”——疝气会从手术伤口的缝隙里鼓出来。
关键信号:出现这些情况,别不当回事!
疝气早期可能只是个“软包”,不疼不痒,有人觉得“不影响生活,不用管”。但放任不管,“缺口”会越来越大,还可能出现危险,尤其要警惕这两种情况:
1. 疝气“卡住回不去”(最危险!)
本来能按回去的包,突然卡着不动了,还伴有肚子痛、恶心、呕吐、不排气不排便——这是“疝气嵌顿”。意味着鼓出来的器官(比如小肠)被卡住,血流不通,时间久了会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在12小时内去医院急诊!
2. 日常小信号别忽视
肚子上出现能摸到的“软包”,用力、哭闹、咳嗽时变大,平躺时变小或消失;
包块处有轻微胀痛、坠胀感,走路、站立时更明显;
老人或宝宝突然肚子痛、没胃口,要检查是不是疝气卡住了。
预防:3个办法,减少疝气“钻空子”
控制“腹压”:有慢性咳嗽、便秘的人,及时治疗(比如咳嗽查病因、便秘多吃蔬菜多喝水),避免长期用力;搬重物时别猛使劲,先蹲下再起身,减少腹壁受力。
保护腹壁:给宝宝穿宽松尿布,别裹太紧,减少哭闹;腹部手术后,拆线前别剧烈活动,伤口长好后再慢慢恢复运动,避免伤口变薄弱。
练腹壁肌肉:成年人和老人可以适当做温和的锻炼,比如散步、平板支撑(别过度),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减少薄弱点。
结语
疝气看似是“小鼓包”,实则是肚子上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婴幼儿、老人和常用力的人,要多留意身体信号。记住,能自愈的疝气很少,大部分需要手术,早发现、早处理,才能补上腹壁的“薄弱缺口”,避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