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女性而言,痛经是每月如期而至的“老朋友”。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靠止痛药缓解,但若疼痛逐渐加重,甚至蔓延至腰背、肛门,甚至影响性生活和排便,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隐形推手”——子宫内膜异位症。
身体里的“迷途细胞”:内异症从何而来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本应乖乖待在子宫腔内,每月随月经周期增厚、脱落,形成月经。但当这些细胞“迷路”到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甚至肠道或膀胱时,就会像种子错落在花园外,在错误的地方生根发芽。
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同样受激素影响,每月出血却无法排出体外,反复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粘连和疤痕形成。久而久之,原本光滑的盆腔器官可能被“黏”在一起,形成巧克力囊肿(因积血呈巧克力色而得名),甚至侵犯神经,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
疼痛只是冰山一角:内异症的“多重伪装”
内异症的危害远不止痛经。它像一位“伪装大师”,症状千变万化,常被误认为其他疾病:
疼痛的“升级打怪”:从月经前1-2天的隐痛,逐渐发展为经期剧烈绞痛,甚至蔓延至腰背、大腿。性交时因器官碰撞病灶引发疼痛(医学称“深部性交痛”),排便或排尿时也可能因肠道或膀胱受累而加重。
不孕的“隐形障碍”:约三成内异症患者面临生育难题。病灶可能堵塞输卵管,或破坏卵巢储备功能,甚至影响胚胎着床。
月经失调的“连锁反应”: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可能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失血还可能引发贫血,让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
罕见的癌变风险:
尽管概率极低,但卵巢内异症病灶有极小几率恶变为透明细胞癌或子宫内膜样癌,定期随访是关键。
为何总被误诊?内异症的“隐身术”
许多患者辗转多年才确诊,原因在于内异症的症状太“不典型”:
疼痛位置模糊:盆腔深部疼痛易被误认为肠胃问题,肠道内异症可能表现为腹泻或便秘,与肠易激综合征混淆。
检查“看不见”:早期病灶可能仅有几毫米,超声难以发现;深部浸润型内异症需通过腹腔镜才能确诊。
社会认知不足:部分人认为“痛经是女性的宿命”,甚至医生也可能忽视继发性痛经的严重性。
揪出“隐形推手”:诊断与治疗的关键一步
若你正面临以下状况,务必对内异症提高警惕:原本能忍受的痛经逐渐加重,止痛药的效果也越来越差;性交时或排便时,疼痛会随着月经周期准时“找上门”;备孕超过一年仍未成功,且已排除男方因素;家族中母亲或者姐妹有内异症病史,自己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对较高。
目前,腹腔镜手术是诊断内异症的“金标准”。医生借助微创镜头深入盆腔直接观察,一旦发现巧克力囊肿、紫色结节等典型病灶,就能明确诊断。在手术前,还可通过阴道超声或MRI检查,辅助判断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
治疗内异症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轻症患者,短效避孕药或孕激素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有效缓解疼痛;若疼痛剧烈或存在不孕问题,腹腔镜手术能切除病灶、分离粘连,恢复盆腔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于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或许是终极解决方案,但需谨慎评估。要留意,内异症是慢性病,术后存在复发可能,因此长期管理必不可少,比如定期复查、药物维持等。
预防与日常护理: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尽管目前内异症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比如坚持适度运动,像瑜伽、游泳这类温和运动,能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减少组织粘连;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性行为,防止经血逆流增加风险;慢性疼痛易引发不良情绪,可加入病友群交流,或进行专业心理咨询来调适心理。此外,有家族史、初潮早或月经不规律的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结语:打破沉默,科学面对
痛经绝非女性必须默默承受的“必修课”,当疼痛逐渐加重、范围蔓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时,这绝非“忍一忍就能过去”的小事。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善于隐蔽,但绝非不可战胜的对手。只要我们主动提高认知、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坚持科学治疗,定能将这位“隐形推手”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守护好自己的健康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