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CT扫描肝血管瘤:轻松识别“温柔炸弹” - 数字报刊系统 急慢性支气管炎,中药内服见成效 老年高血压选药有讲究 CT扫描肝血管瘤:轻松识别“温柔炸弹” 五行音乐:脑梗患者康复的 “心灵伴侣”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CT扫描肝血管瘤:轻松识别“温柔炸弹”

作者: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杨锦秀


 

肝脏里的“温柔炸弹”是什么

 

体检报告上“肝血管瘤”五个字,常让许多人瞬间紧张——肝脏里长了个“瘤”,难道离癌症不远了?其实,这颗藏匿在肝脏中的“温柔炸弹”,本质上是血管的异常聚会,虽顶着“瘤”的名号,却几乎不会“爆炸”。 

 

曾有一位35岁的女士,在常规体检中发现肝血管瘤后,连续一周失眠,甚至考虑辞职休养。直到医生用CT影像向她展示:这个直径3厘米的“瘤体”,在增强扫描中像一朵逐渐绽放的花,均匀吸收造影剂,边缘清晰如刀刻,与恶性肿瘤的“张牙舞爪”截然不同。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颗“炸弹”,不过是肝脏里一群“迷路”的血管,安静地蜷缩在一角,不侵犯、不转移、不恶变。 

 

“温柔炸弹”的双重身份: 

表面危险:CT影像上,它可能呈现高密度或混合密度,与肝癌、转移瘤等“狠角色”相似,易引发误判; 

本质无害:99%的肝血管瘤是良性的,生长缓慢,甚至可能终身不变,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因外力挤压或巨大体积引发不适。 

 

CT扫描:揭开“温柔炸弹”的真面目

 

要识破这颗“炸弹”的伪装,CT扫描堪称“火眼金睛”。它通过X射线多角度穿透肝脏,结合计算机重建技术,将血管的细微结构清晰呈现,让“温柔炸弹”无处遁形。 

 

典型CT表现:三招锁定真身 

“高光登场”: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血管瘤因丰富的血管网络,会迅速吸收造影剂,呈现均匀的高密度,如同黑暗中的荧光棒; 

“边界分明”: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线锐利如尺,仿佛用画笔精心勾勒; 

“渐进填充”:随着时间推移,造影剂逐渐均匀分布至整个瘤体,延迟期仍保持高密度,与肝癌“快进快出”(早期强化、后期迅速消退)的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鉴别诊断:避开“炸弹”误判陷阱 

肝癌:强化程度不均,常可见“坏死区”或“门静脉癌栓”(肿瘤侵犯血管形成的絮状阴影); 

肝囊肿:完全不吸收造影剂,密度低于肝组织,如同一汪清水;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中央可见“星状瘢痕”,延迟期强化,但无血管瘤的渐进填充特征。 

 

医生常将CT增强扫描比作“看血管跳舞”:血管瘤的造影剂流动如潺潺溪流,均匀而持久;而肝癌的造影剂则像暴涨的洪水,来势汹汹却迅速退去。 

 

发现肝血管瘤后怎么办

 

面对这颗“温柔炸弹”,最明智的选择是——保持冷静,科学应对。 

处理原则:分级管理,拒绝过度治疗 

“小而安静”型(直径<5cm且无症状):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或CT随访,观察大小变化即可。许多人的血管瘤会伴随一生,如同肝脏上的“胎记”,无需干预; 

“大而活跃”型(直径≥5cm或压迫周围器官):需评估是否需要介入栓塞(阻断瘤体血供)或手术切除。但需明确:手术指征极为严格,仅在血管瘤引发腹痛、腹胀或破裂风险(如位于肝脏表面)时才考虑; 

特殊人群:孕妇、运动员等需个体化评估。例如,孕妇因腹部空间受限,巨大血管瘤可能受挤压,需加强监测。 

 

患者常见误区澄清:

误区:“血管瘤会变成肝癌”。

澄清: 两者起源不同,无直接转化关系。血管瘤是血管发育异常,肝癌则是肝细胞恶变; 

误区:“必须立即手术”。

澄清: 90%以上的血管瘤无需治疗,盲目手术可能带来出血、感染等风险; 

误区:“CT辐射大伤身体”。

 澄清:现代CT采用低剂量扫描,单次检查辐射量仅相当于乘坐一次长途飞机,且防护措施(如铅衣)可进一步降低风险。 

 

预防与筛查:防患于未然

 

虽然肝血管瘤难以预防,但高危人群可通过定期筛查实现早发现、早安心。 

 

筛查建议 

普通人群:40岁以上每年一次肝脏超声,异常者加做CT增强扫描; 

高危人群: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至6个月; 

儿童与青少年:血管瘤多在成年后发现,但若出现腹痛、腹部包块,需及时排查。 

 

健康生活方式 

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如某些避孕药、保健品); 

控制慢性肝病(如乙肝、脂肪肝),减少肝脏损伤; 

慎用民间“保肝偏方”,部分草药可能含肝毒性成分,反而诱发血管异常增生。 

 

结语:与“温柔炸弹”和平共处

 

肝脏里的“温柔炸弹”——肝血管瘤,是影像学的挑战,更是医患共克恐惧的契机。体检发现它不必惊慌,更无需盲目求医。借助CT精准诊断与科学管理,我们完全能与之和平共处,让肝脏安心当“人体化工厂”。记住,真正的“炸弹”是无知与恐惧。收到“肝血管瘤”诊断,不妨微笑——那是肝脏寄来的“情书”,告知你它一切安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