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手术室护士的“隐形防线”:如何守住“无菌”这条线? - 数字报刊系统 隐形眼镜配戴:角膜健康需警惕 便秘了,试试这些护理方法 MR检查噪音大,是怎么回事? 手术室护士的“隐形防线”:如何守住“无菌”这条线?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术室护士的“隐形防线”:如何守住“无菌”这条线?

作者: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卫生院手术室 吉琴


 

当患者躺在手术台上,医生专注于精准操作时,有一群人始终在默默编织一张“隐形防护网”——他们就是手术室护士。这张网的核心是“无菌”,从器械消毒到手术区域保护,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引发术后感染。手术室护士如何用专业筑起这条防线?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第一道关:器械“从零开始”的净化之路

 

手术器械是直接接触患者伤口的“利器”,其无菌状态直接决定手术安全。让一把手术刀从污染到无菌,需要经过6道严格工序,每一步都由护士精准把控:

 

初洗去污渍:术后器械带着血迹、组织残渣,护士需立即用酶洗液手工刷洗缝隙,再放入全自动清洗机,通过高压水流冲净残留——哪怕0.1毫米的缝隙没洗干净,后续消毒也会失效。

精细检查:用放大镜查看器械关节、齿槽是否洁净,刀刃是否完好,有锈迹或磨损的器械直接淘汰。

打包密封:按手术类型将器械分类,放入无纺布包装,用专用胶带密封,标注灭菌日期和失效期——超过7天未使用的器械,必须重新灭菌。

高压灭菌“终极考验”:将打包好的器械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在134℃、2.1公斤压力下持续3分钟,确保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护士会在每包器械中放入“化学指示卡”,变色达标才算合格;每周还要进行生物监测,用细菌培养验证灭菌效果。

 

曾有数据显示,规范的器械灭菌能使术后感染率降低60%,而这背后,是护士对每一把剪刀、每一块纱布的极致较真。

 

第二道关:手术间里的“无菌结界”

 

手术间的每一寸空间都可能藏着细菌,护士需要把这里打造成“无菌结界”:

 

术前“大扫除”:手术前1小时,开启层流净化系统(通过高效过滤器每小时换气15-20次),同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手术台、器械车、墙壁等所有表面,连地板缝隙都要用消毒湿巾反复擦拭。

人员“无菌变身”:进入手术间的所有人必须换专用衣鞋、戴帽子口罩——帽子要盖住所有头发,口罩要压紧扣住鼻梁,护士会逐一检查,避免头发丝或呼气中的细菌污染手术区。

划分“无菌战区”:手术间地面用不同颜色胶带划分区域:绿色是“无菌区”(手术台周围1米范围),只有穿无菌手术衣的人员才能进入;蓝色是“清洁区”;灰色是“污染区”(如器械回收处)。护士像“交通指挥”一样监督所有人:无菌物品不能碰污染区,手不能随意下垂过腰(腰部以下视为污染)。

 

最关键的是手术铺单环节:护士展开无菌手术单时,双手只能接触单的边缘,确保单的中心区域(覆盖手术部位)绝对无菌,铺好后若单的任何部位触碰到非无菌区,必须立即更换——这张单,就是伤口与外界细菌之间的“最后屏障”。

 

第三道关:手术中“动态防守”不松懈

 

手术开始后,细菌可能通过空气、器械传递“偷袭”,护士的“动态防守”更为关键:

 

器械传递“零接触”:传递手术刀、止血钳时,护士握住器械尾部,医生只接前端操作部分,两人手部绝不碰触——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能避免手部细菌污染器械。

纱布、缝针“数到清”:手术中使用的纱布、缝针,护士会在术前、术中、术后反复清点,哪怕少一块纱布都必须找到。曾有案例中,护士发现纱布数量不符,最终在X线下定位取出遗留在患者体内的纱布,避免了严重感染。

随时“补漏”:若手术衣被汗水浸湿、无菌手套被针尖刺破,护士会立即协助更换;手术区域的无菌单若被血液浸透,必须加铺新的单——任何可能破坏无菌的细节,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为何“无菌”容不得半点马虎?

 

术后感染是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轻则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引发败血症、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而手术室护士守护的“无菌线”,正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核心。

 

有研究显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大型手术的感染率可控制在3%以下;而一旦出现无菌疏漏,感染率会飙升至20%以上。这些看似重复、琐碎的操作——反复洗手、仔细清点、严格分区,实则是用专业筑起的生命防线。

 

当手术灯熄灭,患者平安推出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的“隐形防线”或许从未被注意,但正是这日复一日的严谨与坚守,让每一台手术都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无菌的背后,是对生命最极致的敬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