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某某突发胸口疼,查出冠心病”“谁平时看着健康,却因心脏问题住院”的说法。很多人对冠心病既熟悉又陌生,总觉得它离自己很远,可一旦身边发生,就会慌了手脚。今天咱们就聊聊:好好的心脏为啥会“罢工”?普通人又该怎么提前预防、及时发现问题?
一、心脏与血管:发动机与输油管的关系
要理解冠心病,先得懂心脏工作原理。心脏像 “人体发动机”,每天跳约 10 万次,为全身送血液,保障各部位获氧气和营养。给心脏供能的 “输油管” 是冠状动脉,因形似皇冠得名,正常时它畅通,血液能顺利到心脏,维持心脏运转。
可冠状动脉若出问题,冠心病就会出现。它不是心脏本身坏了,而是 “输油管” 被堵 —— 血液中多余脂肪、胆固醇等会附着在血管壁,形成 “斑块”。初期斑块小,血管仅变窄,可能无症状;但斑块变大、堵塞加重,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堵死血管,心脏就会缺氧气和营养,轻则胸闷胸痛,重则心梗危及生命。
二、心脏“罢工”前的身体信号
很多人认为冠心病发作毫无征兆,其实身体早有提醒,只是常被忽视或误当成“小毛病”,这些信号一定要牢记:
1. 典型信号:胸口“压榨感”疼痛
冠心病典型信号是胸口 “压榨感” 疼痛,非尖锐针扎痛,而是像有石头压着、憋闷喘不上气,甚至胸口被攥紧。疼痛可能放射到肩膀、左胳膊、脖子乃至牙齿,有时伴出汗、恶心。它多在爬楼、快走、激动、受凉等劳累时出现,休息几分钟可缓解,这是 “心绞痛”,是心脏求救,提示血管堵塞已较严重。
2. 隐性信号
①活动后乏力:以前轻松爬5楼,现在爬2楼就腿软、喘气费劲,比平时更易疲劳。
②睡觉不适:晚上躺平睡觉会胸闷,需垫高枕头,甚至坐起来才能呼吸顺畅。
③莫名心慌出冷汗:无原因的心跳加快、冒冷汗、头晕,休息后未缓解。
关键提醒:出现这些信号别硬扛!偶尔、休息后能缓解的胸痛,应及时就医检查;若疼痛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且加重,无论是否典型症状,都要立刻拨打120。
三、冠心病“高危人群”自查
冠心病并非随机发生,有些人更易中招。若符合以下2条以上,就属于“高危人群”,需更关注心脏健康:
年龄较大者:男性超过55岁、女性绝经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老化,斑块更易形成。
1.有“三高”者: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高血脂增加“垃圾”,糖尿病影响血管修复,任一问题控制不好都会加速血管堵塞。
2.爱抽烟者: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会腐蚀血管壁,使斑块更易附着,还会让血液变稠,增加血栓风险。
3.肥胖、不爱动者: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长期久坐(每天坐超8小时),血液中“坏脂肪”增多,血管负担加重。
4.有家族病史者:若父母、兄弟姐妹在较年轻时(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患冠心病,自己遗传相关基因,风险也更高。
四、普通人预防冠心病的5件事
预防冠心病无需特殊方法,普通人做好5件事即可大幅降低风险:
1. 饮食:“三少一多”
少盐(每日不超5克,少吃腌制品,少放酱油)、少糖(不喝甜饮料,控蜂蜜摄入)、少油(每日不超25克,少吃油炸与肥肉,用植物油);多吃1斤蔬菜(尤其深色菜)、半斤水果(如苹果、蓝莓),主食加燕麦、玉米替代部分白米面。
2. 运动:贵在坚持
无需高强度,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可分早晚进行。选快走、慢跑、太极等温和运动,做家务也可。有胸闷胸痛或属高危人群,运动前先咨询医生。
3. 戒烟限酒
无论烟龄多久,戒烟后血管会逐渐恢复,初期不适坚持1-2周可缓解;能不喝酒就不喝,若喝,男性每日最多两两白酒(或1瓶啤酒),女性减半,忌“攒着喝”。
4. 控制“三高”、糖尿病
已患病者需遵医嘱按时服药,勿自行停药减药;家里备血压计,每周测1-2次血压,血糖、血脂每3-6个月查一次,结果供医生调整用药。
5. 保证睡眠
避免熬夜加重心脏负担,尽量固定作息,晚11点前睡、早7点左右起,周末也不打乱规律。
五、结语
冠心病不可怕,它的发生发展有迹可循,并非突然降临。只要我们多留意身体信号,高危人群做好定期检查,普通人坚持做好饮食、运动等5件事,就能有效预防。即便查出冠心病,配合治疗也能正常生活。关注自身和家人心脏健康,早防早治,才能让心脏持续安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