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创伤,术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血液循环易受影响,血栓形成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一旦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和身体恢复,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而踝泵运动作为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预防术后血栓的方法,却不为很多人所了解。为了让更多人知晓并掌握这一运动,从而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本文将对踝泵运动进行详细介绍。
一、为什么要做踝泵运动?
血栓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的血管内异常凝固或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活动减少,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很容易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到肺部,可能会引发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即便血栓没有脱落,也可能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踝泵运动借助踝关节的屈伸与环绕动作,如同“泵”一般,有力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当脚踝进行勾脚动作时,小腿后侧肌肉收缩,对血管产生挤压作用,推动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伸脚动作会使小腿前侧肌肉收缩,进一步助力血液回流。这种循环往复的动作能够提高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减少血液淤积现象,进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二、哪些人需要做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的主要适用对象为术后人群,包括骨科(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下肢骨折手术等)、腹部、妇科、泌尿外科等大型手术患者。他们因术后需长时间固定肢体、活动受限或因疼痛减少活动,血栓形成风险较高,必须坚持进行该运动。此外,长期卧床者(如重病、瘫痪等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和久坐人群(如长途司机、办公室职员等)这类血栓高危人群,也适合通过踝泵运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
三、踝泵运动的正确做法
进行踝泵运动时,准备姿势十分简单。患者既可以平卧,双腿自然伸直,放松身体;也可以选择坐位,将双腿平放在地面或床上,确保腿部舒适放松。
踝泵运动主要包含勾脚、伸脚和环绕三个动作。做勾脚动作时,将脚尖缓缓向身体方向勾起,尽可能让脚尖朝向自己,此时能感觉到小腿后侧肌肉紧绷,保持该姿势5-10秒后再慢慢放松。伸脚动作则是把脚尖向下压,使脚背尽量绷直,感受小腿前侧肌肉的拉伸,同样保持5-10秒后放松。环绕动作是以脚踝为中心,让脚尖做360度的环绕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做5-10次,注意动作要缓慢、平稳,尽量让脚踝活动至最大范围。
在运动频率和时长方面,建议每次做3-5组,每组每个动作做10-15次。每天可进行3-4次,具体次数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适当调整,但需注意保持规律。
四、做踝泵运动的注意事项
踝泵运动的开始时间需遵循医嘱。一般情况下,术后患者若麻醉清醒,且疼痛在可耐受范围内,身体状况允许时,即可开展简单的踝泵运动;特殊手术患者则需严格按照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所确定的时间开始运动。
运动时要把控好力度,避免过度用力,以防伤口疼痛加剧、裂开或造成其他损伤。患者应在不引发明显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动作标准、到位。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下肢疼痛显著加重、肿胀加剧、皮肤颜色异常等不适情况,需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检查处理,避免发生意外。
五、如何判断踝泵运动是否有效果?
从自我感受来说,若坚持进行踝泵运动一段时间后,下肢原有的肿胀感有所减轻,疼痛症状得到缓解,腿部感觉更为轻松,活动时也比以往更加灵活,这表明踝泵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自我感受只是一个方面,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会更为精准。患者可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等,通过检查能够直观地了解下肢静脉内的状况,由医生来判断血栓的预防效果。
六、常见误区需避开
1. 避免动作不规范:勾脚时脚尖勾起幅度不足、伸脚时脚背绷直程度不够等不规范动作,会显著降低运动效果。只有确保动作规范,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
2. 保证充足的运动频次:部分患者因嫌麻烦而随意减少运动频次,这样无法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需按照建议的频率和时长坚持运动,才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结论
踝泵运动是一种简便、高效且易于操作的预防术后血栓的方法,对于术后患者以及其他血栓高危人群来说至关重要。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踝泵运动的重要性,并积极付诸实践,守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