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安置引流管是常见的医疗操作,其主要作用是将体内残留的积液、积血等排出体外,降低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愈合 。但如果引流管观察和护理不当,可能引发堵塞、感染、引流不畅等问题,影响术后恢复进程。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对患者顺利康复至关重要。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术后引流管观察护理的实用知识。
引流管的固定与保护
妥善固定引流管是护理的基础。固定时,医用胶布需沿引流管走向,以螺旋形方式缠绕,确保引流管贴合皮肤且不紧绷;使用固定装置时,要将引流管正确卡入卡槽,调节到合适松紧度,避免过紧压迫皮肤或过松导致引流管移位。固定位置应选择相对平坦、毛发少的皮肤区域,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影响引流效果。
日常活动中,卧床患者翻身前,先将引流管留出足够活动长度,避免翻身时拉扯;下床活动时,可使用别针将引流袋固定在低于伤口位置的衣裤上,防止引流液逆流。沐浴时,可使用防水贴膜完全覆盖引流管及接口处,避免沾水;穿衣脱衣动作要轻柔,先穿置管侧肢体,后脱置管侧肢体,防止衣物勾住引流管造成意外脱落。
观察内容与指标
观察引流液情况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需关注其颜色、性状和量:一般术后初期,引流液多为淡红色或暗红色血性液体,随着伤口愈合,颜色会逐渐变淡,转为淡红色、淡黄色或清亮色;若引流液突然变为鲜红色且量增多,可能提示伤口内有出血;若出现浑浊、有絮状物或伴有恶臭味,可能是发生感染。同时,要按医护人员要求记录 24 小时引流量,引流量突然大幅增减都需引起重视。
此外,还要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折叠,若发现引流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可能是堵塞;观察引流装置各接口处是否密闭,有无漏气、渗液现象,若装置漏气,会影响负压吸引效果,导致引流不畅。
基础护理操作
引流装置的定期更换和穿刺部位护理,是预防感染、确保引流效果的关键步骤。引流袋更换频率需严格遵循规范,普通引流袋建议每 1 - 2 天更换一次,负压吸引装置则应根据具体类型和医生嘱咐的时间更换,确保装置处于洁净、有效的工作状态。
更换引流装置时,若引流管配有开关,应先将其关闭,防止引流液反流或外溢。随后,使用碘伏棉签以接口处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2 - 3 遍,充分杀灭潜在细菌。消毒完成后,快速衔接新的引流袋或装置,全程避免手部触碰消毒区域,防止二次污染。
对于引流管穿刺部位的皮肤护理,每日需用温水浸湿的干净毛巾,轻柔擦拭周边皮肤,及时清除汗液和分泌物,保持局部干爽。同时,要密切留意穿刺点状态,若出现皮肤发红、肿胀范围扩大,或有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可能是感染先兆,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处理,避免感染加重影响术后恢复。
异常情况识别与处理
常见异常情况包括引流液异常和引流管故障。当引流液颜色突然加深、引流量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多,或引流量持续过少甚至无引流液引出,都属于异常;引流管堵塞表现为引流不畅、挤压引流管有阻力;引流管脱出则可能导致引流中断;引流装置故障如漏气、破损等,也会影响引流效果。
遇到这些情况,若发现引流管轻微堵塞,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按正确方法轻轻挤压引流管;若引流管脱出,不要自行插回,立即用干净纱布按压穿刺点,并呼叫医护人员;若引流装置漏气,先关闭引流管,尝试重新连接接口或更换装置。但需注意,任何异常情况发生后,都要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拔管前后注意事项
拔管前,医生会综合评估患者恢复情况,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量与颜色、检查伤口愈合状态等,判断是否达到拔管标准。在此期间,应暂停不必要的引流装置冲洗等操作,避免干扰评估结果或引发感染风险。
拔管后,医护人员会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需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沾水导致感染。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状况,若出现伤口渗液、疼痛加剧、发热等不适反应,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异常,需立即就医检查,以便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术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过程,从固定保护到日常观察,从基础护理到异常处理,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术后恢复的质量。希望患者和家属认真了解并掌握这些护理要点,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共同促进术后康复,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