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肉褐鳞环柄菇:小个子“大魔王” - 数字报刊系统 保障食品安全  请收下这份指南 肉褐鳞环柄菇:小个子“大魔王” 鼻炎反复发作 警惕真菌性鼻窦炎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肉褐鳞环柄菇:小个子“大魔王”

肉褐鳞环柄菇是我国常见的剧毒蘑菇之一,死亡人数仅次于剧毒鹅膏,是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大魔王”。去年在我省,就发生过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导致中毒患者死亡事件。本期就来认识一下。

形态识别

  肉褐鳞环柄菇俗称“肉褐鳞小伞”、“肉褐小菇”,是蘑菇科环柄菇属中一个剧毒的蘑菇种类。它的主要特征是个头较小,多数常见的菌盖与矿泉水的瓶盖大小类似,简要的识别特点:

  1.菌盖的颜色多为灰褐色或肉褐色,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直观的感受是菌盖出现类似断痕而呈现出灰白相间的形态,表现出菌盖有“褐色鳞片”,而且菌盖中部略微凸起且色泽上较边缘的深。

  2.菌盖背面的菌褶,主要颜色特点是纯白色,比较脆,易碎;菌褶和菌柄并未直接连接,而是两者之间“深凹”,存在一个交界“洼地”。

  3.菌柄为白色或与菌盖颜色相似,菌柄底端(靠近土壤)色泽较深,而且表面有灰褐色的鳞片,并不光滑。  

生长特点

  肉褐鳞环柄菇喜好生长在城市的绿化带中,特别是在松柏、杉树林中的草坪上,在香樟树下也会有发现。

  中毒类型

  中毒后可以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潜伏期: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发病较慢,潜伏期一般在6小时以上。

  急性胃肠炎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酸碱紊乱、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脱水和低血压,此时肝功能相关指标往往正常。

  假愈期:该阶段,急性胃肠炎症状消失,患者往往自觉“康复”,但肝功能出现异常,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开始上升。

  肝脏损害期:假愈期过后,患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肝肿大,转氨酶急剧上升,肝肾功能恶化,凝血功能被严重扰乱,引起内出血,最后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食用误区

  肉褐鳞环柄菇有毒,不可食用。外表虽其貌不扬,实际却是一个毒“蘑”王。因其外观与老百姓常见的松蘑、榛蘑、香菇等可食用的蘑菇相似,非专业人员难以辨别,容易误采误食,导致中毒。

防治要点

  1.重点对城市公园、绿化带等地做好监测,若发现该地区有肉褐鳞环柄菇需及时立牌警示,提醒老百姓此类蘑菇不得采食。

  2.加强肉褐鳞环柄菇对群众的宣传,识别此菌最大的特征是“小个子,头长草(鳞片),腿长毛(鳞片)”。

  3.避免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若食用请保留好样本或者照片。若不慎吃了有毒野生蘑菇,立即就医,及时采取催吐、洗胃、导泄等对症治疗。

  4.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肉褐鳞环柄菇等该类剧毒蘑菇容易与胃肠炎症状蘑菇混淆,忽略其“假愈期”;患者在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期过后,自我感觉已“康复”,而体内已经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期,后果极其严重,做好临床指标监测,不能对于潜伏期小于6小时的蘑菇中毒患者放松警惕。(左佩佩 周倩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