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后,不少患者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吃饭总呛咳。明明是简单的吞咽动作,却变得格外困难,有时候喝口水都能呛得满脸通红,甚至喘不上气。这可不是小问题,背后藏着不少风险,不过别担心,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有效改善。
为啥脑梗后容易呛着
脑梗发作时,控制吞咽的神经或肌肉可能受损。吞咽需口腔、喉咙、食道等多部位肌肉协调,如精密“团队合作”,神经出问题,肌肉便可能失控,致食物或水误入气管引发呛咳。
呛咳危害大,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出现发烧等症状,加重病情,还会因怕呛咳导致营养不足,使身体虚弱,影响恢复。但多数患者的吞咽问题经科学调整可改善。
学会“正确吞咽”:3个小细节
想要减少呛咳,关键要掌握正确的吞咽方法,以下3个简单细节需牢记——
进食姿势要选对:优先采取坐位或半卧位,保持身体挺直,头部轻度前倾,背部靠紧椅背,双脚平稳踩地,借助重力让食物顺利下滑。若患者需卧床,务必将床头抬高30-45度,同时让头颈部前屈,避免食物反流引发呛咳。进食时需专注,不边吃边说话,细嚼慢咽,给吞咽动作足够反应时间。
进食技巧有讲究:控制一口食物量,从3-4毫升的少量开始尝试,适应后再慢慢增加,防止食物过多残留口腔或误吸入气管。若存在单侧吞咽功能弱的情况,可将食物放在健侧舌根或颊部,借助健侧肌肉力量推送食物,提升吞咽效率。每进食几口后,饮1-2毫升温水,通过交替吞咽刺激吞咽反射,同时冲净咽部残留食物。
口腔护理别忽视:每次进食结束后,及时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彻底清除口腔内残留的食物碎屑。若患者无法自主漱口,可借助棉签或漱口液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滋生细菌,降低口腔感染和误吸风险。
饮食调整:选对食物比“使劲咽”更重要
除了吞咽动作,饮食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选对了食物,能大大降低呛咳的可能性;选错了,不仅遭罪,还可能有危险。
牢记“3不选”——
不选太稀的食物:像白粥、清汤、果汁这类流动性强的食物,很容易在吞咽不及的时候滑进气管,引发呛咳。尤其是清水,看似温和,其实呛咳的风险很高。
不选太干硬的食物:饼干、炒饭、硬米饭、干面包等干硬的食物,需要用力咀嚼才能嚼碎,对于吞咽功能减弱的人来说,很难嚼烂,而且咽下时容易卡在喉咙里,既难受又危险。
不选带刺、带渣或带骨头的食物:鱼(尤其是带小刺的)、芹菜、排骨、鸡米花等食物,里面的小刺、碎渣或小骨头很容易在吞咽时脱落,进入气管,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比如气管堵塞。
推荐“3类安全食物”——
软黏状食物:稠粥、藕粉、土豆泥、山药泥等就很合适。这类食物质地柔软,有一定的黏性,容易成形,能被舌头轻松推动,吞咽时不易分散,能顺着食道顺利下行。
泥糊状食物:可以把蔬菜、肉类等用辅食机打成泥,比如蔬菜泥、肉末粥、果泥、鱼肉泥(确保无刺)等。泥糊状食物质地均匀细腻,不需要太多咀嚼,好嚼好咽,还能保证营养均衡。
嫩滑状食物:蒸蛋羹、豆腐脑、嫩豆腐、酸奶(稠度适中的)等属于这类。它们软滑不黏喉,吞咽时阻力小,不会在喉咙里残留,安全性较高。
给食物“增稠”的小技巧——
如果想喝汤汁、牛奶、豆浆等液体,又担心太稀容易呛,可以给它们“增稠”。可以加入少量玉米淀粉,边加边搅拌,直到液体变成“蜂蜜状”——也就是能缓慢流动,但不会像水一样快速散开。增稠后的液体能更好地被控制,减少呛咳风险。
康复靠坚持,家人多帮忙
脑梗后吞咽功能恢复需时间和耐心,家人的帮助很重要。准备食物要用心,把食物做软做细,如蔬菜煮烂捣泥、肉类炖软切碎,不催促患者,让其慢慢吃以减少紧张。吃饭时多观察,呛咳时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鼓励咳嗽排异物,严重时及时急救送医。
监督做吞咽训练——
空咽训练:反复做吞咽口水的动作,每次做10-15下,每天3-4次。
鼓腮训练:让患者鼓起腮帮,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每天2-3次,能锻炼面部肌肉。
伸舌头训练:把舌头尽量伸出嘴巴外,再收回,重复10次,每天2-3次,能增强舌头的灵活性。
结语
综上所述,脑梗后吃饭总呛咳确实让人烦恼,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吞咽方法,选对合适的食物,再加上家人的细心照顾和坚持训练,呛咳问题会慢慢减轻。营养跟上了,身体有了力量,脑梗后的康复之路才能走得更顺利。